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亚洲史论文--东南亚论文--越南论文

科举在越南的移植与本土化--越南后黎朝科举制度研究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绪论第11-25页
 一、研究意义第11页
 二、研究现状第11-22页
 三、本课题研究对象与内容第22页
 四、研究史料第22-23页
 五、研究理论方法与思路第23-25页
第一章 李陈时期科举制度的引进与发展第25-54页
 第一节 北属时期汉文化在安南的传播第25-36页
  一、秦汉时期华风渐入交趾第25-28页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继续传入交州第28-31页
  三、隋唐管辖下的安南文风兴盛第31-36页
 第二节 李朝科举制度的开端第36-42页
  一、文化教育发展情况第36-38页
  二、李朝开科取士与相关问题第38-42页
 第三节 陈朝科举制度的发展与特点第42-54页
  一、削弱佛教势力,崇尚儒家学说第42-43页
  二、兴办学校,发展文化第43-46页
  三、科举制度的发展与特点第46-54页
第二章 黎朝进士科考试概况与特点第54-104页
 第一节 黎朝进士科的概况第54-62页
  一、属明时期明朝在交阯郡的文化教育措施第54-56页
  二、黎朝时期社会文化发展情况第56页
  三、黎朝进士科开科次数与取士情况第56-60页
  四、黎朝进士科“三年一大比”始于何时第60-62页
 第二节 黎朝乡试的概况与特点第62-73页
  一、乡试入试资格第62-67页
  二、乡试规则第67-70页
  三、乡试考试内容第70-73页
  四、乡试中格称号第73页
 第三节 黎朝会试第73-80页
  一、会试入试人员资格第73-74页
  二、会试试场、场官、场规第74-77页
  三、会试考试内容第77-80页
 第四节 黎朝殿试概况与特点第80-91页
  一、殿试场规与考试内容第80-82页
  二、殿试取士与特点第82-86页
  三、殿试之恩格第86-87页
  四、进士题名碑第87-91页
 第五节 黎朝进士科策文题目分析第91-104页
  一、黎朝进士科题目的起草与发放第92-94页
  二、黎朝进士科策文出题来源第94-96页
  三、黎朝进士科策文内容分类第96-101页
  四、黎朝策文特点第101-104页
第三章 黎朝的制科与常科考试第104-141页
 第一节 黎朝的制科考试第104-117页
  一、制科定义与黎朝制科概况第104-105页
  二、“制科”第105-107页
  三、试东阁科第107-110页
  四、试宏词科第110-112页
  五、制举第112-117页
 第二节 黎朝的常科与杂科考试第117-126页
  一、士望科第117-119页
  二、书算科第119-124页
  三、其他科目第124-126页
 第三节 南越阮氏王朝的统治与科举取士第126-141页
  一、阮氏王朝统治下的南越地区第126-131页
  二、阮氏王朝科举考试概况第131-134页
  三、科举取士在阮氏王朝中的地位第134-141页
第四章 黎朝时期的武学与武举第141-158页
 第一节 李陈时期武备人才的选拔与考核第141-143页
 第二节 黎朝时期的武学和武试第143-146页
  一、武学第143-144页
  二、武试第144-146页
 第三节 黎朝时期的武举第146-158页
  一、开科和录取情况第146-148页
  二、试法规程第148-150页
  三、考试内容第150-152页
  四、学位授予与中第者的处分第152-155页
  五、造士地域分布与崇文尚武差异第155-158页
第五章 黎朝科举与学校教育第158-187页
 第一节 黎朝教育概况第158-160页
 第二节 中央一级的学校第160-174页
  一、国子监第160-172页
  二、崇文馆、秀林局第172-174页
 第三节 地方官办学校第174-180页
  一、属明时期交队郡的地方学校教育第174-176页
  二、黎朝的地方官办学校第176-180页
 第四节 乡学和私塾第180-187页
  一、集资置学田建乡学第180-182页
  二、乡学私塾教师第182-185页
  三、乡学私垫的教学内容第185-187页
第六章 黎朝科举与政治社会影响第187-243页
 第一节 黎朝科举之锉除第187-192页
  一、生徒、会试中场者、监生的铨除第187-189页
  二、进士的铨除第189-192页
 第二节 黎朝科举以外的入仕途径第192-204页
  一、军功第192-199页
  二、捐资授官第199-201页
  三、不同时期授官途径有轻重之分第201-204页
 第三节 黎朝科举出身者的社会地位与政治作用第204-216页
  一、黎朝登科者的社会地位第204-206页
  二、黎朝俸禄制演变与科举出身官员地位变化第206-208页
  三、黎朝科举出身者的政治地位与作用第208-216页
 第四节 学而优则仕第216-233页
  一、黎朝科举出身者阶层的多样性第216-223页
  二、黎朝时期勤学之风甚盛第223-225页
  三、艰难的应试与登科第225-233页
 第五节 还是少数人登科,仕宦子孙多特权第233-243页
  一、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等第233-236页
  二、入试机会的不平等第236-237页
  三、仕宦子弟享有科举录取和锉除的特权第237-238页
  四、科场腐败降低取士的公平公正性第238-243页
第七章 科举取士与地域分布第243-279页
 第一节 越南进士数量地域分布失衡第243-250页
  一、南北取士不平衡第243-248页
  二、同省各地取士不平衡第248-250页
 第二节 越南进士地域分布失衡的原因第250-273页
  一、汉文化在越南的传播走向第251-253页
  二、中越海陆交通通道与汉文化在越南的传播第253-258页
  三、郑阮政权对孺学科举不同政策与南北进士分布差异第258-260页
  四、政治中心转移与取士地域分布变化第260-266页
  五、经济发展水平对科举取士的影响第266-268页
  六、法国在越南的教育和科举考试改革第268-273页
 第三节 朝廷的对策第273-279页
  一、各试场取士名额制第273-277页
  二、优惠南部地区士人第277-279页
第八章 黎朝科举与汉文化在越南的传播发展第279-335页
 第一节 黎朝科举与儒学在越南的传播和发展第279-294页
  一、黎朝统治者对儒学和科举的重视第280-281页
  二、黎朝科举取士以儒家经典为本第281-282页
  三、黎朝儒学在越南的广泛传播和发展第282-294页
 第二节 黎朝科举与汉文学发展第294-311页
  一、黎朝科举考试中的汉文学第295-303页
  二、黎朝汉文学成就裴然第303-309页
  三、黎朝科举与中国古典文学对越南的影响第309-311页
 第三节 黎朝科举与汉文史学发展第311-325页
  一、黎朝科试中的北史与中国史籍在越南的流传第311-313页
  二、黎朝史家辈出,史学著作频现第313-316页
  三、中国史学对黎朝的影响第316-325页
 第四节 出使中国的黎朝进士与中越文化交流第325-335页
  一、黎朝使臣多以进士为之第325页
  二、进士使臣知识渊博,多数出色完成使命第325-328页
  三、进士使臣与中越经济文化交流第328-334页
  四、进士使节留下丰富的使节文学第334-335页
结语第335-348页
附录 1参考文献第348-362页
附录 2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第362-363页
致谢第363-364页

论文共3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小波神经网络的振动结构损伤诊断
下一篇:青藏高原冻融过程与东亚夏季风关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