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3页 |
0. 导论 | 第13-31页 |
·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13-14页 |
·制造业的划分说明 | 第13页 |
·资本深化的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产业竞争力的内涵界定 | 第14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4-17页 |
·广东工业与制造业的资本深化趋势 | 第14-15页 |
·广东制造业资本深化的经济绩效 | 第15-17页 |
·相关文献述评 | 第17-26页 |
·制造业资本深化的动因研究 | 第17-19页 |
·制造业资本深化的绩效研究 | 第19页 |
·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研究 | 第19-26页 |
·制造业资本深化与产业竞争力的相关关系研究 | 第26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方法与创新 | 第26-28页 |
注释与参考文献 | 第28-31页 |
1. 制造业资本深化的演进规律:动因机制与发展趋势 | 第31-48页 |
·制造业资本深化的动因机制与发展趋势:理论基础 | 第31-36页 |
·资本深化是工业化进程中的一般趋势 | 第31-32页 |
·禀赋结构升级推动自发的资本深化 | 第32-34页 |
·需求结构升级引导产业资本深化 | 第34页 |
·金融配置模式决定的提前资本深化 | 第34-35页 |
·国际产业转移加速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深化 | 第35-36页 |
·制造业资本深化的动因机制与发展趋势: 来自广东省的实证 | 第36-47页 |
·基本假设 | 第36-38页 |
·变量选择与数据处理 | 第38-39页 |
·制造业资本深化的动因检验 | 第39-44页 |
·制造业资本深化的趋势预测 | 第44-47页 |
注释与参考文献 | 第47-48页 |
2. 产业竞争力:资本深化研究的新视角 | 第48-59页 |
·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48-50页 |
·经济学各流派对竞争力的解释 | 第48-50页 |
·竞争力研究的层次性及本文研究对象的选取 | 第50页 |
·产业竞争力的基本内涵:表现与本质 | 第50-53页 |
·制造业产业竞争力测评方法 | 第53-56页 |
·产业竞争力的总体测评 | 第53-54页 |
·产业技术进步能力的基本测评 | 第54页 |
·产业要素引斥能力的基本测评 | 第54-56页 |
·产业组织成长能力的基本测评 | 第56页 |
·产业空间聚散能力的基本测评 | 第56页 |
·从竞争力视角研究资本深化问题的可行性与创新性 | 第56-58页 |
注释与参考文献 | 第58-59页 |
3. 要素生产率:制造业资本深化进程中的竞争力表现 | 第59-77页 |
·制造业资本深化进程中的要素生产率基本测评 | 第59-61页 |
·制造业资本深化进程中的要素投入-产出效率测评 | 第59-60页 |
·制造业资本深化进程中的要素规模报酬测算 | 第60-61页 |
·制造业要素生产率因素分解 | 第61-67页 |
·资本深化影响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 | 第61-63页 |
·实证模型的构建与结果分析 | 第63-67页 |
·要素边际收益递增: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反思 | 第67-75页 |
·新古典增长理论中的边际收益递减和增长停滞 | 第67-68页 |
·内生增长理论中的边际收益递增和可持续增长 | 第68-70页 |
·要素边际收益递增:从竞争力的表象进入本质 | 第70-75页 |
注释与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
4. 资本深化进程中的产业技术进步能力: 要素利用效率视角 | 第77-94页 |
·制造业资本深化进程中的技术进步能力基本测评 | 第77-83页 |
·测度方法一: 主成分和因子分析 | 第77-79页 |
·测度方法二: 计算索洛余值 | 第79-83页 |
·跨国公司技术溢出对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 | 第83-87页 |
·国际资本是制造业资本深化的重要资金来源 | 第83-84页 |
·跨国公司技术溢出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 | 第84-86页 |
·跨国公司技术溢出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力检验 | 第86-87页 |
·制造业技术进步模式对研发投入机制的影响 | 第87-90页 |
·自主与模仿:两种主要的产业技术进步模式 | 第87-89页 |
·日本与中国制造业模仿创新型技术进步模式的比较及启示 | 第89-90页 |
·风险管理和技术协作对制造业研发效率的影响 | 第90-92页 |
注释与参考文献 | 第92-94页 |
5. 资本深化进程中的产业要素引斥能力: 产业间要素配置效率视角 | 第94-104页 |
·制造业资本深化进程中的要素引斥能力基本测评 | 第94-97页 |
·对要素供给充裕度的测度 | 第94-95页 |
·对要素投入反应灵敏度的测度 | 第95-97页 |
·要素配置模式对产业要素引斥能力的影响 | 第97-99页 |
·禀赋结构的自然演进与“比较优势”的主动培育 | 第97-98页 |
·金融配置模式对产业资本可得性和融资成本的影响 | 第98-99页 |
·要素流动性对产业要素引斥能力的影响 | 第99-103页 |
·沉没成本、产权市场对资本要素流动性的影响机制 | 第99-100页 |
·流通壁垒、转移成本对劳动要素流动性的影响机制 | 第100-101页 |
·民工荒:要素流动性条件制约下的被动资本深化现象 | 第101-103页 |
注释与参考文献 | 第103-104页 |
6. 资本深化进程中的产业组织成长能力:企业间要素配置效率视角 | 第104-121页 |
·资本深化进程中的产业组织成长能力基本测评 | 第104-109页 |
·大、中、小型企业划分的新、旧标准 | 第104-106页 |
·大、中、小型企业的要素生产率比较 | 第106页 |
·产业组织成长能力的现状分析:企业间生产要素流向的规律性 | 第106-108页 |
·产业组织成长能力的趋势判断:反应灵敏度 | 第108-109页 |
·制造业资本深化进程中的大企业高效扩张 | 第109-115页 |
·大型企业的规模扩张空间 | 第109-112页 |
·横向规模经济VS.纵向规模经济:有关大型工业企业规模经济的一种解释 | 第112-114页 |
·相关多元化VS.不相关多元化:有关大型工业企业范围经济的一种解释 | 第114-115页 |
·制造业资本深化进程中的小企业持续成长 | 第115-120页 |
·产业组织结构模块化为小企业提供的成长机遇 | 第116-117页 |
·小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上的成长路径选择 | 第117-120页 |
注释与参考文献 | 第120-121页 |
7. 资本深化进程中的产业空间聚散能力: 区域间要素配置效率视角 | 第121-142页 |
·资本深化进程中的产业空间聚散能力基本测评 | 第121-131页 |
·泛珠三角经济区的中心-腹地关系 | 第121-123页 |
·泛珠三角经济区的要素生产率比较 | 第123-124页 |
·产业空间聚散能力的现状分析:区域间生产要素流向的规律性 | 第124-130页 |
·产业空间聚散能力的趋势判断:反应灵敏度 | 第130-131页 |
·制造业资本深化进程中的产业(资本)集聚层次提升 | 第131-137页 |
·集聚动因对资本集聚速度的影响 | 第131-134页 |
·协作机制对产业集聚效益的影响 | 第134-136页 |
·网络效应对产业集聚风险的影响 | 第136-137页 |
·制造业资本深化进程中的产业(资本)迁移成本下降 | 第137-140页 |
·制度成本:阻碍产业迁移的关键因素 | 第137页 |
·制度效率瓶颈的原因探析: 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匹配程度 | 第137-140页 |
注释与参考文献 | 第140-142页 |
8. 在资本深化进程中提升产业竞争力: 实现途径与政策启示 | 第142-149页 |
·产业技术进步能力培育对策 | 第142-144页 |
·制定依托于创新能力的产业技术跨越式发展战略 | 第142-143页 |
·掌握混合技术效应带来的技术跨越机遇 | 第143页 |
·在涉外经济活动中提升研发能力 | 第143-144页 |
·培育创新型文化——“工业精神” | 第144页 |
·产业要素引斥能力培育对策 | 第144-146页 |
·培育市场化的要素配置主体 | 第144-145页 |
·补偿和降低要素沉没成本 | 第145页 |
·改善产权交易效率 | 第145页 |
·建立产业退出援助基金 | 第145-146页 |
·产业组织成长能力培育对策 | 第146-147页 |
·合理拓展大型企业的成长空间 | 第146页 |
·细化分工协作,延展产业链条 | 第146页 |
·借鉴工业化国家的中小企业扶助政策 | 第146-147页 |
·按照自由竞争原则培育中介结构 | 第147页 |
·产业空间聚散能力培育对策 | 第147-148页 |
·发挥集聚优势,规避网络风险 | 第147-148页 |
·提高后进地区获取市场化要素的能力 | 第148页 |
注释与参考文献 | 第148-149页 |
9. 结束语 | 第149-153页 |
·主要结论 | 第149-152页 |
·研究局限及进一步的改进 | 第152-1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第153-154页 |
后记 | 第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