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SUMMARY | 第4-6页 |
缩略词表 | 第6-13页 |
Ⅰ引言 | 第13-14页 |
Ⅱ文献综述 | 第14-37页 |
1 马铃薯生产现状 | 第14-16页 |
2 马铃薯酶促褐变机理及控制途径 | 第16-20页 |
·马铃薯酶促褐变机理 | 第16页 |
·马铃薯酶促褐变的理论控制方法 | 第16-18页 |
·抑制PPO 活性 | 第16-17页 |
·调节反应液PH 值 | 第16-17页 |
·热烫 | 第17页 |
·亚硫酸盐处理 | 第17页 |
·抗坏血酸(AA)处理 | 第17页 |
·辅基络合物处理 | 第17页 |
·添加PPO 酶底物类似物 | 第17页 |
·驱逐氧气 | 第17-18页 |
·马铃薯酶促褐变的控制途径 | 第18-19页 |
·品种选择 | 第18页 |
·栽培方法 | 第18页 |
·合理的采后处理 | 第18页 |
·加工时采用物理和化学方法抑制PPO 活性 | 第18-19页 |
·控制新途径 | 第19-20页 |
·基因工程 | 第19页 |
·4-己基间苯二酚 | 第19页 |
·曲酸(KOJICACID) | 第19页 |
·蜂蜜处理 | 第19页 |
·稳定的AA 衍生物 | 第19-20页 |
3 多酚氧化酶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多酚氧化酶的定位 | 第20页 |
·多酚氧化酶的生理功能 | 第20-22页 |
·多酚氧化酶的酶学特征 | 第22页 |
·多酚氧化酶的研究和实际应用 | 第22页 |
4 反义RNA 技术 | 第22-26页 |
·反义RNA 的作用原理 | 第23页 |
·反义RNA 在植物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 第23-26页 |
·果实熟性的抑制 | 第23-24页 |
·植物抗病性研究 | 第24-25页 |
·反义RNA 干扰植物RNA 病毒 | 第24页 |
·反义RNA 干扰植物DNA 病毒 | 第24-25页 |
·观赏植物基因工程的应用 | 第25页 |
·植物淀粉合成的控制 | 第25页 |
·油料植物种子中脂肪酸合成的控制 | 第25-26页 |
·植物雄性不育性的控制 | 第26页 |
5 抑制马铃薯块茎损伤褐化的基因工程 | 第26-27页 |
6 植物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 第27-35页 |
·载体系统转化方法 | 第28-30页 |
·根癌农杆菌TI 质粒介导基因转化法 | 第28-30页 |
·整体植株接种共感染法 | 第28-29页 |
·叶盘转化法 | 第29页 |
·原生质体共培养转化法 | 第29-30页 |
·植物病毒载体介导基因转化法 | 第30页 |
·直接转化法 | 第30-33页 |
·物理法诱导DNA 直接转化 | 第30-32页 |
·基因枪法介导基因转化 | 第30-31页 |
·激光微束介导基因转化 | 第31页 |
·显微注射介导基因转化 | 第31页 |
·超声波介导基因转化 | 第31-32页 |
·电激法介导基因转化 | 第32页 |
·化学诱导DNA 直接转化 | 第32-33页 |
·PEG 介导基因转化 | 第32-33页 |
·2 脂质体介导基因转化 | 第33页 |
·种质系统介导基因转化 | 第33-35页 |
·花粉管通道法介导基因转化 | 第33-34页 |
·生殖细胞浸泡法介导基因转化 | 第34页 |
·胚囊、子房注射法介导基因转化 | 第34-35页 |
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35-36页 |
8 PATATIN、WUN1 启动子驱动的 PPO 反义基因表达载体构建及其遗传转化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36-37页 |
Ⅲ实验部分 | 第37-67页 |
1 PATATIN、WUN1 启动子驱动的 PPO 反义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7-53页 |
·马铃薯块茎特异蛋白 PATATIN 和损伤诱导 WUN1 启动子的亚克隆 | 第37-45页 |
·实验材料 | 第37-38页 |
·菌株和质粒 | 第37-38页 |
·工具酶和试剂 | 第38页 |
·引物设计 | 第38页 |
·实验方法 | 第38-43页 |
·大肠杆菌质粒 DNA 的微量提取 | 第38-39页 |
·目的基因的 PCR 扩增 | 第39-40页 |
·目的 DNA 片断的回收 | 第40-41页 |
·PATATIN/WUN1 启动子与 PMD18-T VECTOR 连接 | 第41页 |
·感受态 E.COLI DH5Α的制备 | 第41-42页 |
·重组体向宿主细胞的导入 | 第42页 |
·重组体的筛选与鉴定 | 第42-43页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43-45页 |
·重组子滞后质粒筛选 | 第43-44页 |
·滞后质粒 PCR 鉴定 | 第44页 |
·滞后质粒酶切鉴定 | 第44-45页 |
·PATATIN、WUN1 启动子驱动的 PPO 反义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5-48页 |
·实验材料 | 第45页 |
·菌株和质粒 | 第45页 |
·工具酶和试剂 | 第45页 |
·实验方法 | 第45-47页 |
·PMD-P、PMD-W 和PC3-ASPPOTY 反义表达载体的酶切及目的片段回收. | 第45-46页 |
·PATATIN/WUN1 启动子与 PC3-ASPPOTY 反义表达载体连接 | 第46-47页 |
·连接产物转化感受态 E.COLI DH5Α | 第47页 |
·表达载体的 PCR 及酶切鉴定 | 第47页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47-48页 |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 第47-48页 |
·重组质粒的 PCR 鉴定 | 第48页 |
·PATATIN、WUN1 启动子驱动的反义 PPO 表达载体转化农杆菌 | 第48-51页 |
·表达载体质粒 DNA 导入农杆菌 | 第48-49页 |
·根癌农杆菌感受态细胞制备 | 第48-49页 |
·转化 | 第49页 |
·农杆菌整合外源基因的鉴定 | 第49-51页 |
·农杆菌 TI 质粒 DNA 提取 | 第49-50页 |
·农杆菌 TI 质粒的 PCR 鉴定 | 第50-51页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1页 |
·讨论 | 第51-53页 |
·启动子的选择 | 第51-52页 |
·酶切位点 | 第52页 |
·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 | 第52页 |
·二次连接 | 第52-53页 |
2 CAMV355、PATATIN 及 WUN1 启动子驱动的反义 PPO 表达载体对烟草和马铃薯的遗传转化 | 第53-63页 |
·实验材料 | 第53页 |
·菌株 | 第53页 |
·植物材料 | 第53页 |
·植物生长激素及其他试剂 | 第53页 |
·PCR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53页 |
·实验方法 | 第53-57页 |
·转化受体材料的制备 | 第53-54页 |
·农杆菌的培养和菌液制备 | 第54页 |
·菌株培养 | 第54页 |
·菌液制备 | 第54页 |
·烟草及马铃薯转化系统的研究 | 第54-55页 |
·植物培养基的选择 | 第54页 |
·菌液侵染浓度的确定 | 第54页 |
·菌液侵染时间的确定 | 第54-55页 |
·外植体预培养时间的确定 | 第55页 |
·外植体共培养时间的确定 | 第55页 |
·头孢霉素(CEF)浓度的确定 | 第55页 |
·受体材料的 KAN 敏感性实验 | 第55页 |
·外植体的继代培养 | 第55页 |
·转化植株的生根和继代培养 | 第55-56页 |
·转化植株的 PCR 鉴定 | 第56-57页 |
·转化植株 DNA 提取方法 | 第56页 |
·转化植株的 PCR | 第56-57页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7-61页 |
·烟草及马铃薯转化系统的优化 | 第57-60页 |
·植物培养基的选择 | 第57-58页 |
·农杆菌工程菌液侵染外植体浓度对抗性愈伤组织的影响 | 第58页 |
·农杆菌工程菌液侵染外植体时间对抗性愈伤组织的影响 | 第58-59页 |
·外植体预培养时间对抗性愈伤组织的影响 | 第59页 |
·外植体共培养时间对抗性愈伤组织的影响 | 第59页 |
·头孢霉素(CEF)浓度对抗性愈伤组织的影响 | 第59-60页 |
·受体材料的卡那霉素(KAN)敏感性实验 | 第60页 |
·转化植株的 PCR 鉴定 | 第60-61页 |
·讨论 | 第61-63页 |
·选择压的确定 | 第61-62页 |
·农杆菌预处理对转化的影响 | 第62页 |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 | 第62-63页 |
3 转基因植株 PPO 生理活性检测 | 第63-6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3-64页 |
·材料 | 第63页 |
·PPO 活性的测定 | 第63-64页 |
·粗酶液的提取 | 第63页 |
·比色液的制备 | 第63页 |
·比色 | 第63-64页 |
·褐变强度(BD 值)的测定 | 第64页 |
·粗酶液的提取 | 第64页 |
·比色液的制备 | 第64页 |
·比色 | 第6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4-66页 |
·烟草转基因品系 PPO 活性变化 | 第64-65页 |
·烟草转基因品系褐变强度变化 | 第65页 |
·转基因品系 PPO 活性变化与褐变强度的关系 | 第65-66页 |
·讨论 | 第66-67页 |
Ⅳ结论 | 第67-68页 |
Ⅴ附图 | 第68-69页 |
Ⅵ附图说明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8页 |
作者简介 | 第78-79页 |
导师简介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