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 第1-21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21-42页 |
| 一 祖国医学对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认识 | 第21-26页 |
| 1 病因病机 | 第21-22页 |
| ·慢性劳损 | 第21页 |
| ·急性外伤 | 第21页 |
| ·治疗调理不周 | 第21-22页 |
| 2 辨证分型 | 第22-23页 |
| 3 治疗方药 | 第23-24页 |
| 4 中医药治疗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 第24-26页 |
| 二 股骨颈骨折的研究概况 | 第26-34页 |
| 1 股骨颈骨折的伤因 | 第26页 |
| 2 股骨颈骨折的分型 | 第26-27页 |
| ·按骨折部位分型 | 第26页 |
| ·按骨折线走行方向分型 | 第26-27页 |
| ·按骨折的移位程度分型 | 第27页 |
| ·按两骨折段之间的关系分型 | 第27页 |
| ·AO分型系统 | 第27页 |
| 3 股骨颈骨折的治疗 | 第27-31页 |
| ·治疗原则 | 第27-28页 |
| ·手术治疗时机 | 第28页 |
| ·术前牵引问题 | 第28-29页 |
| ·骨折的复位问题 | 第29-30页 |
| ·内固定材料的选择 | 第30-31页 |
| ·人工关节置换术 | 第31页 |
| 4 股骨颈骨折与股骨头坏死 | 第31-34页 |
| ·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 | 第31-32页 |
| ·股骨颈骨折后负重对股骨头坏死的影响 | 第32页 |
| ·股骨颈骨折后发生股骨头坏死的预测 | 第32-33页 |
| ·股骨颈骨折治疗后的随访 | 第33页 |
| ·新鲜股骨颈骨折治疗的争论 | 第33-34页 |
| 三 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病因病理与早期诊断 | 第34-42页 |
| 1 病因 | 第34页 |
| 2 组织学基础 | 第34-37页 |
| ·坏死期 | 第34页 |
| ·修复期 | 第34-35页 |
| ·塌陷期 | 第35-36页 |
| ·超微结构的观察 | 第36页 |
| ·对骨细胞的观察 | 第36-37页 |
| 3 股骨头血供的评价 | 第37-38页 |
| ·股骨头血供的解剖 | 第37-38页 |
| ·股骨颈骨折对血供的影响 | 第38页 |
| ·股骨头血供的影像研究 | 第38页 |
| 4 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早期诊断 | 第38-40页 |
| ·X线检查 | 第38-39页 |
| ·CT的价值 | 第39页 |
| ·MRI的研究 | 第39页 |
| ·ECT的应用 | 第39-40页 |
| ·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分期 | 第40页 |
| 5 对坏死股骨头塌陷的预测 | 第40-42页 |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42-52页 |
| 1 试验目的 | 第42页 |
| 2 试验材料 | 第42页 |
| ·药物 | 第42页 |
| ·仪器 | 第42页 |
| ·动物 | 第42页 |
| 3 试验方法 | 第42-44页 |
| ·建立兔双侧桡骨骨折模型 | 第42-43页 |
| ·药物治疗 | 第43页 |
| ·疗效检测 | 第43-44页 |
|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 第44页 |
| 4 结果 | 第44-50页 |
| ·血生化分析 | 第44-45页 |
| ·血流变分析 | 第45-47页 |
| ·生物力学测试 | 第47页 |
| ·X线片评估 | 第47-49页 |
| ·组织学观察 | 第49-50页 |
| 5 讨论 | 第50-52页 |
| ·对钙和磷的影响 | 第50页 |
| ·提高ALP的活性 | 第50页 |
| ·改善局部微循环 | 第50-51页 |
| ·提高骨的韧性和强度 | 第51页 |
| ·X线评估和组织学观察 | 第51-52页 |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 第52-70页 |
| 一 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坏死的发生及转归 | 第52-55页 |
| 1 资料与方法 | 第52-53页 |
| ·一般资料 | 第52页 |
| ·诊断标准 | 第52页 |
| ·手术时机与方法 | 第52-53页 |
| ·统计学方法 | 第53页 |
| 2 结果 | 第53-55页 |
| ·骨折愈合情况 | 第53页 |
|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生的年龄分布 | 第53页 |
| ·骨折移位情况与股骨头坏死发生率的关系 | 第53-54页 |
| ·骨折复位情况与股骨头坏死发生率的关系 | 第54页 |
| ·负重时间与股骨头坏死发生率的关系 | 第54-55页 |
| 二 通络生骨胶囊治疗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坏死的疗效观察 | 第55-60页 |
| 1 一般资料 | 第55-56页 |
| ·研究对象来源 | 第55页 |
| ·病例选择标准 | 第55-56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56-57页 |
| ·给药方式 | 第56页 |
| ·辅助疗法及功能锻炼 | 第56页 |
| ·疗程 | 第56页 |
| ·观察指标 | 第56-57页 |
| ·髋关节功能评级 | 第57页 |
| ·统计学处理 | 第57页 |
| 3 结果 | 第57-58页 |
| ·疗效评定 | 第57页 |
| ·治疗结果 | 第57-58页 |
| 4 典型病例 | 第58-60页 |
| 三 讨论 | 第60-70页 |
| 1 股骨颈骨折后发生股骨头坏死的相关因素 | 第60-63页 |
| ·年龄与股骨头坏死发生率的关系 | 第60页 |
| ·股骨颈骨折分型方法的选择 | 第60页 |
| ·髋关节功能评分的概况 | 第60-61页 |
| ·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方式的选择 | 第61-62页 |
| ·治疗时机 | 第62页 |
| ·负重对股骨头坏死的影响 | 第62-63页 |
| ·复位质量的评估 | 第63页 |
| ·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坏死的发病时间 | 第63页 |
| 2 中药的疗效 | 第63-64页 |
| 3 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分期 | 第64-66页 |
| ·创伤性与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比较 | 第64-65页 |
| ·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分期与治疗 | 第65-66页 |
| 4 股骨颈骨折规范化治疗的几个问题 | 第66-70页 |
| ·年龄因素的影响 | 第66-67页 |
| ·三翼钉的使用 | 第67-68页 |
| ·中青年股骨颈骨折 | 第68页 |
| ·关于股骨头的血运 | 第68-70页 |
| 结语 | 第70-76页 |
| 附录1 股骨头坏死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 第76-77页 |
| 附录2 M.POSTEL髋关节功能评价分级方法 | 第77-78页 |
| 附录3 X线及病理切片 | 第78-85页 |
| 附录4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85-86页 |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