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农情遥感监测及其关键技术 | 第10-11页 |
·作物物候期监测意义 | 第11页 |
·遥感技术的发展为物候监测和研究提供新手段 | 第11-12页 |
·作物识别是农情遥感监测的关键 | 第12页 |
·研究目标 | 第12页 |
·研究内容与方案 | 第12-14页 |
·论文的组织与结构 | 第14-16页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第16-35页 |
·植被遥感的理论基础 | 第16-17页 |
·植被遥感参数 | 第17-21页 |
·农情遥感现状 | 第21-25页 |
·欧盟 | 第22-23页 |
·美国 | 第23-24页 |
·中国 | 第24-25页 |
·作物物候监测综述 | 第25-29页 |
·作物物候观测指标 | 第25-27页 |
·物候遥感监测内容 | 第27页 |
·物候遥感监测方法 | 第27-29页 |
·遥感作物识别方法 | 第29-33页 |
·以空间光谱信息为基础的分类方法 | 第30-31页 |
·以时间序列与空间光谱信息相结合的分类方法 | 第31-33页 |
·作物长势监测 | 第33-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研究区与数据 | 第35-52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35-41页 |
·研究区自然条件 | 第35-38页 |
·研究区农业生产布局 | 第38-41页 |
·MODIS数据 | 第41-48页 |
·MODIS主要特征及数据产品概述 | 第41-43页 |
·MODIS数据产品格式 | 第43-44页 |
·MODIS数据集获取 | 第44-45页 |
·MODIS数据处理 | 第45-47页 |
·MODIS植被指数 | 第47-48页 |
·土地利用数据 | 第48-49页 |
·气象数据 | 第49页 |
·作物物候观测数据 | 第49-50页 |
·社会经济统计数据 | 第50页 |
·野外调查数据 | 第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四章 作物物候期遥感监测模式研究 | 第52-73页 |
·作物遥感参数选取 | 第52-53页 |
·作物遥感参数 | 第52-53页 |
·植被指数时序数据处理 | 第53-60页 |
·遥感时序数据的噪声分析 | 第53-54页 |
·植被指数时序数据处理方法 | 第54-55页 |
·基于Savitzky-Golay滤波的平滑消云处理 | 第55-58页 |
·VI时序数据重构结果 | 第58-60页 |
·作物植被指数时序特征分析 | 第60-61页 |
·植被物候期提取方法 | 第61-67页 |
·作物物候期遥感监测指标定义 | 第61-63页 |
·Logistic模型 | 第63-65页 |
·Gaussian模型 | 第65-67页 |
·物候地面观测值与遥感监测结果比较分析 | 第67-70页 |
·冬小麦物候遥感监测结果分析 | 第67-69页 |
·夏玉米物候遥感监测结果分析 | 第69-70页 |
·误差分析 | 第70页 |
·植被物候期分布 | 第70-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五章 基于MODIS时序数据的作物识别模式研究 | 第73-87页 |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冬小麦识别 | 第73-75页 |
·识别特征选择 | 第73页 |
·分类方法 | 第73-74页 |
·分类结果及精度检验 | 第74-75页 |
·基于傅里叶变换的秋季作物遥感识别 | 第75-80页 |
·傅里叶变换分析 | 第75-76页 |
·傅里叶分析结果 | 第76-79页 |
·分类方法 | 第79页 |
·精度评价及结果分析 | 第79-80页 |
·运用多层次迭代方法识别秋季作物 | 第80-84页 |
·方法 | 第81-82页 |
·精度检验与结果分析 | 第82-84页 |
·误差分析 | 第84页 |
·作物空间分布的地域分异特征 | 第84-86页 |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六章 基于植被指数序列的作物生长过程分析 | 第87-100页 |
·作物物候分布格局分析 | 第87-92页 |
·作物主要物候期遥感监测意义 | 第87-89页 |
·冬小麦主要物候期格局分布 | 第89-91页 |
·夏玉米主要物候期格局分布 | 第91-92页 |
·作物物候格局与地理位置关系分析 | 第92-93页 |
·基于物候的作物长势与EVI互动分析 | 第93-96页 |
·作物生长过程遥感监测的理论基础 | 第93-94页 |
·分析方法 | 第94-95页 |
·结果分析 | 第95-96页 |
·气象因素分析 | 第96-98页 |
·分析方法 | 第96-97页 |
·结果分析 | 第97-98页 |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0-102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00-101页 |
·研究展望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1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主要课题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2-113页 |
致谢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