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9页 |
·论文选题的科学意义 | 第8页 |
·理论意义 | 第8页 |
·实践意义 | 第8页 |
·研究现状 | 第8-14页 |
·萤石矿分布及研究现状 | 第8-13页 |
·研究区人文地理与自然经济 | 第13-14页 |
·研究区地质工作概况及评述 | 第14页 |
·本论文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14-19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 第15-16页 |
·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 第16-17页 |
·取得的主要认识与成果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大地构造背景与区域地质特征 | 第19-24页 |
·大地构造背景 | 第19页 |
·区域地质 | 第19-22页 |
·天台盆地与成矿 | 第19-21页 |
·区域地层及其分布 | 第21-22页 |
·区域构造 | 第22页 |
·区域构造格架 | 第22页 |
·区域构造演化与发展 | 第22页 |
·区域岩浆岩 | 第22-23页 |
·区域矿产 | 第23-24页 |
第三章 矿田地质特征 | 第24-36页 |
·赋矿地层 | 第24页 |
·矿区构造 | 第24-25页 |
·矿区岩浆岩 | 第25页 |
·矿体地质特征 | 第25-28页 |
·矿体垂直分带规律 | 第25-26页 |
·矿体外部形态特征 | 第26页 |
·矿体内部结构特点 | 第26-28页 |
·成矿时期与成矿的多阶段性 | 第28页 |
·围岩蚀变 | 第28-30页 |
·矿床成因 | 第30-36页 |
·成矿物质来源 | 第30-33页 |
·水源 | 第33页 |
·热源 | 第33-34页 |
·成矿热流体演化与成矿模式 | 第34-36页 |
第四章 控矿构造格局与成矿 | 第36-46页 |
·控矿断裂构造类型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 第36-39页 |
·直线型控矿断裂 | 第36-37页 |
·岭下安—蟹坑帚状萤石矿(化)带控矿构造型式与萤石矿时、空演化序列 | 第37-38页 |
·王里溪S形萤石矿(化)带控矿构造型式与萤石矿时、空演化序列 | 第38-39页 |
·成矿前控矿构造格局 | 第39-42页 |
·东西向构造演化与成矿 | 第40-41页 |
·成矿前北东、北西向共轭控盆、控矿构造演化与成矿 | 第41-42页 |
·成矿期构造格局与成矿 | 第42-43页 |
·矿后构造对矿田的影响 | 第43-44页 |
·构造复合叠加与交接复合对成矿的影响 | 第44-46页 |
·控矿断裂复合叠加关系与成矿 | 第44页 |
·断裂的交接复合关系与成矿 | 第44-46页 |
第五章 构造演变与萤石矿时、空演变的关系 | 第46-55页 |
·控矿断裂纵向(走向)演变与成矿的关系 | 第46-47页 |
·控矿断裂构造纵向(走向)演变与单个矿体的关系 | 第46页 |
·控矿断裂纵向(走向)演变与矿带的关系 | 第46-47页 |
·控矿断裂横向演变与成矿的关系 | 第47-48页 |
·控矿断裂垂向演变与成矿的关系 | 第48页 |
·控矿断裂演变与围岩蚀变演化的关系 | 第48-52页 |
·硅质顶盖分带特征及其与控矿断裂的关系 | 第49-52页 |
·绢云母化蚀变与控矿断裂的关系 | 第52页 |
·下陈—王长墓萤石矿田萤石资源特征与评价 | 第52-55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