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道路景观环境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插图索引 | 第8-11页 |
附表索引 | 第11-1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1页 |
·研究背景与目的 | 第15页 |
·研究综述 | 第15-19页 |
·城市道路景观环境的历史发展与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研究的内容、意义与方法 | 第19-20页 |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研究方法及基本思路 | 第19-20页 |
·研究框架 | 第20-21页 |
第2章 长沙市道路景观环境影响因子 | 第21-29页 |
·长沙市自然环境特征 | 第21-24页 |
·地形 | 第22页 |
·地质 | 第22-23页 |
·水文 | 第23页 |
·植被 | 第23页 |
·气候 | 第23-24页 |
·长沙市区位格局解析 | 第24-26页 |
·从时间序列分析 | 第24-25页 |
·从空间序列分析 | 第25-26页 |
·长沙市城市文化探源 | 第26-28页 |
·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长沙市道路景观环境构成要素 | 第29-46页 |
·长沙市道路景观环境自然要素分析 | 第29-35页 |
·山体景观资源 | 第30-31页 |
·水体景观资源 | 第31-33页 |
·植被景观资源 | 第33-35页 |
·长沙市道路景观环境人工要素分析 | 第35-43页 |
·道路 | 第35-38页 |
·城市快速干道 | 第35-36页 |
·主次干道 | 第36-37页 |
·城市支路 | 第37-38页 |
·建筑与街廓空间 | 第38-39页 |
·节点 | 第39-41页 |
·城市广场 | 第40-41页 |
·道路交叉口 | 第41页 |
·历史文化遗迹 | 第41-42页 |
·沿路设施 | 第42-43页 |
·长沙市道路景观环境活动与变化要素 | 第43-44页 |
·人的活动 | 第43-44页 |
·不断变化的道路景观 | 第44页 |
·小结 | 第44-46页 |
第4章 长沙市道路景观环境的评价体系 | 第46-54页 |
·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46页 |
·评价标准 | 第46-47页 |
·不可量度指标 | 第46-47页 |
·可量度指标 | 第47页 |
·综合评价 | 第47-49页 |
·准则层的确立 | 第48页 |
·指标层的确立 | 第48-49页 |
·评价实例 | 第49-53页 |
·枫林路建设概况 | 第49-51页 |
·枫林路建设效果综合评价 | 第51-53页 |
·小结 | 第53-54页 |
第5章 长沙市道路景观环境的整合思路 | 第54-72页 |
·长沙市道路景观环境整合背景 | 第54-59页 |
·长沙市道路景观环境建设的主要问题 | 第54-57页 |
·长沙市城市发展方向 | 第57-59页 |
·整合的基本原则 | 第59-62页 |
·尊重历史文脉 | 第59页 |
·人性化与艺术化相结合 | 第59-60页 |
·以生态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60页 |
·个性原则 | 第60-61页 |
·连续性原则 | 第61页 |
·整体性原则 | 第61-62页 |
·整合的主要思路 | 第62-71页 |
·道路景观环境的功能整合 | 第62-63页 |
·道路景观环境的形态整合 | 第63-66页 |
·建筑形态 | 第63页 |
·街廊空间形态 | 第63-64页 |
·道路绿化形态 | 第64-65页 |
·节点形态 | 第65-66页 |
·道路景观环境的视觉整合 | 第66-71页 |
·色彩 | 第66-67页 |
·造型 | 第67页 |
·材料 | 第67-68页 |
·夜空间 | 第68-70页 |
·动态感受 | 第70-71页 |
·小结 | 第71-72页 |
结论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6-77页 |
附录 B(长沙市道路景观环境重要要素分布图)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