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区“景中村”景观整治研究--以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为例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22页 |
·研究背景 | 第9-14页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第9-10页 |
·风景名胜区发展的需求 | 第10-12页 |
·“景中村”保护发展现状 | 第12-14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21页 |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4-19页 |
·法规、规范类理论研究 | 第14-16页 |
·规划及景观整治方面理论研究 | 第16-18页 |
·村庄管理产业发展方面理论研究 | 第18-19页 |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9-21页 |
·国家公园与社区关系的的理论研究 | 第19-20页 |
·国家公园与社区关系的实践研究 | 第20-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文献整理 | 第21页 |
·现场问卷调查 | 第21页 |
·专家咨询 | 第21页 |
·分析、对比、归纳 | 第21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21-22页 |
2. 杭州市西湖风景名胜区“景中村”建设调研 | 第22-60页 |
·概述 | 第22-28页 |
·“景中村”概念解析 | 第22-23页 |
·狭义上的“景中村” | 第22页 |
·广义上的“景中村” | 第22页 |
·“景中村”的类型 | 第22-23页 |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基本概况 | 第23-24页 |
·西湖风景名胜区“景中村”分布概况 | 第24-27页 |
·西湖风景名胜区综合保护工程概况 | 第27-28页 |
·西湖风景名胜区“景中村”景观整治概况 | 第28页 |
·研究范畴的确定 | 第28-32页 |
·研究目标村庄的选择及概况 | 第28-31页 |
·调查对象与调查内容的确定 | 第31-32页 |
·“景中村”景观整治调查分析 | 第32-60页 |
·当地居民综合调查分析 | 第32-42页 |
·民居景观调查分析 | 第32-38页 |
·居民意愿调查分析 | 第38-42页 |
·非当地居民体验调查分析 | 第42-59页 |
·村干部及相关部门态度调查分析 | 第59-60页 |
3. “景中村”景观整治模式及方法研究 | 第60-71页 |
·“景中村”景观整治和风景名胜区关系 | 第60-62页 |
·风景名胜区对“景中村”的需要 | 第60-61页 |
·缓解保护作用 | 第61页 |
·供给服务作用 | 第61页 |
·文化补充作用 | 第61页 |
·增加吸引作用 | 第61页 |
·“景中村”景观对风景名胜区发展的影响 | 第61-62页 |
·“景中村”景观整治模式确定 | 第62页 |
·“景中村”景观整治方法研究 | 第62-69页 |
·一般流程 | 第62-63页 |
·自然景观资源的保护 | 第63-64页 |
·文化景观资源的延续 | 第64-65页 |
·居住景观的建设 | 第65-69页 |
·村庄整体定位和布局 | 第65-66页 |
·村居建筑景观的整治 | 第66-68页 |
·公共设施的规划 | 第68页 |
·基础设施的完备 | 第68-69页 |
·“景中村”发展与乡村旅游的结合 | 第69-71页 |
4. 实践案例分析 | 第71-87页 |
·村庄概况 | 第71-72页 |
·区位分析 | 第71-72页 |
·村庄自然概况 | 第72页 |
·规划 | 第72-78页 |
·模式确定 | 第72-73页 |
·构思立意 | 第73页 |
·总体规划 | 第73-74页 |
·用地分析 | 第74-75页 |
·旧村整治 | 第75-78页 |
·道路景观整治 | 第76页 |
·植物景观整治 | 第76页 |
·水系景观整治 | 第76页 |
·建筑景观整治 | 第76-77页 |
·古迹景观整治 | 第77-78页 |
·造景 | 第78-87页 |
·风格确立 | 第78页 |
·分区设计 | 第78-84页 |
·桃花深处,鸟语花香 | 第78-79页 |
·古窑遗迹,尘封岁月 | 第79-80页 |
·长亭古道邻友情深 | 第80-81页 |
·古樟古庙,时代新生 | 第81-82页 |
·乡间绿园树荫风和 | 第82-83页 |
·天圆地方古塘新景 | 第83页 |
·曲折巷道幽幽宁静 | 第83页 |
·乡村之家,共享欢乐 | 第83-84页 |
·建筑改造 | 第84-86页 |
·院落改造 | 第86-87页 |
5. 结语 | 第87-89页 |
·研究总结 | 第87页 |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附录 | 第93-105页 |
附录一:村民及村庄建筑景观问卷调查 | 第93-95页 |
附录二:非当地居民体验问卷调查 | 第95-96页 |
附录三:村干部及相关主管部门问卷调查 | 第96-97页 |
附录四:调查村庄建筑编号一览表 | 第97-105页 |
个人简介 | 第105-106页 |
致谢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