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尺度电渗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 ·课题背景 | 第8-13页 |
| ·微泵驱动与控制技术 | 第8-9页 |
| ·电渗微泵的应用 | 第9-12页 |
| ·课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 ·课题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实验手段 | 第13-14页 |
| ·计算机模拟 | 第14页 |
| ·连续性理论研究 | 第14页 |
| ·研究现状 | 第14页 |
|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电渗现象 | 第16-25页 |
| ·电渗的基本原理及假设 | 第16-17页 |
| ·流体的连续介质假设 | 第16页 |
| ·静电场的Poisson方程 | 第16-17页 |
| ·双电层 | 第17-21页 |
| ·界面带电的原因 | 第17页 |
| ·双电层的结构 | 第17-21页 |
| ·电动现象 | 第21-25页 |
| ·电渗流的产生 | 第22页 |
| ·电渗流速度和流型 | 第22-24页 |
| ·影响电渗流的因素 | 第24-25页 |
| 第三章 水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 第25-35页 |
| ·分子动力学方法简介 | 第25页 |
| ·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技术细节 | 第25-32页 |
| ·体系初始化 | 第25-26页 |
| ·对比单位 | 第26-27页 |
| ·周期性边界条件 | 第27-28页 |
| ·作用力场 | 第28-29页 |
| ·作用势的截断 | 第29页 |
| ·温度的调节 | 第29-30页 |
| ·约束 | 第30页 |
| ·运动方程积分 | 第30页 |
| ·宏观物理量的统计 | 第30-31页 |
| ·分子动力学模拟流程 | 第31-32页 |
| ·液态水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 第32-34页 |
| ·水分子模型 | 第32-33页 |
| ·体态水的MD模拟结果 | 第33-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第四章 纳米尺度下电渗流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 第35-44页 |
| ·前言 | 第35页 |
| ·计算模型 | 第35-39页 |
| ·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39-43页 |
| ·粒子分布 | 第39-42页 |
| ·溶剂速度分析 | 第42-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五章 复合型纳米通道内剪切流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 第44-49页 |
| ·前言 | 第44-45页 |
| ·计算模型 | 第45页 |
| ·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45-48页 |
| ·粒子分布 | 第45-46页 |
| ·电势分布 | 第46-47页 |
| ·溶剂速度分析 | 第47-48页 |
| ·连续性理论与分子动力学方法差异的分析 | 第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第六章 表面电荷对双电层内离子分布的影响 | 第49-54页 |
| ·前言 | 第49页 |
| ·计算模型 | 第49-50页 |
| ·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50-53页 |
| ·模拟前后数子数比较 | 第50-51页 |
| ·粒子分布 | 第51页 |
| ·不同表面电荷密度下的模拟分析 | 第51-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4-56页 |
| ·总结 | 第54页 |
| ·展望 | 第54-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