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研究动机和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研究的动机 | 第10-11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空间句法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国内空间句法研究概述 | 第12-13页 |
·国外空间句法研究概述 | 第13页 |
·研究的内容、对象及方法 | 第13-15页 |
·研究的内容 | 第14页 |
·研究的对象 | 第14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4-15页 |
·论文框架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空间的内在组构逻辑 | 第16-42页 |
·关于空间 | 第16-19页 |
·空间的本体性 | 第16-18页 |
·空间作为组构实体 | 第18-19页 |
·空间组构的涵义 | 第19-25页 |
·正式定义组构 | 第19-22页 |
·组构关系中的距离问题 | 第22-24页 |
·组构是一种不可言表的技术——有意识的思考和无意识的想当然 | 第24-25页 |
·空间组构的表达分析 | 第25-40页 |
·组构中的四个规律性原则 | 第25-31页 |
·微观空间的组构表达 | 第31-35页 |
·城市空间系统的组构表达 | 第35-38页 |
·组构在设计中的运用 | 第38-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三章 空间句法理论及其应用 | 第42-68页 |
·空间句法的概述 | 第42-47页 |
·句法的产生 | 第42-43页 |
·空间句法的涵义 | 第43-45页 |
·空间句法的理论核心 | 第45-47页 |
·空间的自组织和它组织机制 | 第47-52页 |
·自组织理论 | 第47-48页 |
·城市空间的自组织性 | 第48-51页 |
·城市空间的它组织性 | 第51-52页 |
·空间句法的量化指标 | 第52-56页 |
·连接值—渗透性 | 第52-53页 |
·控制值—易达性 | 第53页 |
·深度值—便捷性 | 第53-54页 |
·集成度—整合性 | 第54-55页 |
·可理解度—识别性 | 第55-56页 |
·空间句法的组构分割方法 | 第56-67页 |
·组构分割方法原理 | 第56页 |
·轴线法 | 第56-60页 |
·凸状法 | 第60-63页 |
·视域法 | 第63-67页 |
·小结 | 第67-68页 |
第四章 空间句法下的昆明老城区特征分析 | 第68-114页 |
·引言 | 第68-70页 |
·选择昆明老城区的理由 | 第68-69页 |
·昆明城历史保护发展背景 | 第69-70页 |
·昆明老城区的线性街道空间句法分析 | 第70-94页 |
·解析昆明城区的整体街道空间特征 | 第70-80页 |
·昆明历史城区中心性特征分析 | 第80-87页 |
·昆明历史城区街坊组构特征分析 | 第87-94页 |
·当代昆明历史城区特殊空间的句法分析 | 第94-113页 |
·特殊轴线的空间句法分析 | 第94-100页 |
·视域法下特殊节点的句法分析 | 第100-107页 |
·文明街历史街区的空间句法特征分析 | 第107-112页 |
·文明街历史街区的空间尺度分析 | 第112-113页 |
·本章小结 | 第113-114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114-120页 |
·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114-117页 |
·昆明主城区发展演变的具体情形及发展建议 | 第114-115页 |
·昆明历史城区发展演变的具体情形及发展建议 | 第115-117页 |
·本研究的不足 | 第117-120页 |
致谢 | 第120-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26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126-128页 |
附录B 参与导师的设计项目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