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页 |
| 关键词 | 第4页 |
| 引言 | 第4-5页 |
| 一 张君劢建构现代中国文化的背景 | 第5-8页 |
| (一) 历史文化背景 | 第5-6页 |
| (二) 时代背景 | 第6页 |
| (三) 个人背景 | 第6-8页 |
| 1、家世与教育 | 第6-7页 |
| 2、爱国情怀 | 第7页 |
| 3、政治倾向 | 第7-8页 |
| 二 张君劢对现代中国文化建构的探索 | 第8-20页 |
| (一) 二十年代科玄论战——探索的起点 | 第8-11页 |
| (二) 三、四十年代的文化建设方案 | 第11-14页 |
| (三) 五、六十年代的文化思考 | 第14-20页 |
| 1、复兴儒家思想的内容 | 第14-15页 |
| 2、以复兴儒家思想促进现代化 | 第15-19页 |
| 3、复兴儒家思想的途径 | 第19-20页 |
| 三 张君劢建构现代中国文化的特点 | 第20-24页 |
| (一) 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赞扬也有批评 | 第20-23页 |
| 1、政治方面 | 第21页 |
| 2、社会方面 | 第21页 |
| 3、学术方面 | 第21-22页 |
| 4、宗教方面 | 第22页 |
| 5、艺术方面 | 第22-23页 |
| (二) 强调发展中国文化需要德智并重 | 第23页 |
| (三) 注重复兴儒家思想中观念文化与社会制度的梳离 | 第23-24页 |
| 四 张君劢建构现代中国文化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 第24-29页 |
| (一) 积极作用 | 第25-27页 |
| 1、推动了中国文化的世界化 | 第25页 |
| 2、会通中西、返本开新 | 第25-26页 |
| 3、提出科学与人生观的分界,质疑工具理性的普遍性 | 第26-27页 |
| (二) 局限性 | 第27-29页 |
| 1、政治局限性 | 第27-28页 |
| 2、认识局限性 | 第28页 |
| 3、时代局限性 | 第28-29页 |
| 结束语 | 第29页 |
| 英文摘要 | 第29-30页 |
| 英文关键词 | 第30页 |
| 注释 | 第30-33页 |
| 参考文献 | 第33-34页 |
| 后记 | 第34-35页 |
|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 第35页 |
| 学位论文版权的使用授权书 | 第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