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伦理学(道德哲学)论文--个人修养论文

中国传统理想人格及其现代重构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一、中国传统理想人格要素与类型第9-17页
 (一) 中国传统理想人格构成要素第9-15页
  1、德(道德)第9-10页
  2、知(智慧)第10-12页
  3、志(意志)第12-13页
  4、美(审美)第13-14页
  5、行(践行)第14-15页
 (二) 中国古代理想人格的基本类型第15-17页
  1、入世型理想人格——儒家第15-16页
  2、游世型理想人格——道家第16页
  3、出世型理想人格——佛家第16-17页
二、中国传统理想人格层次与特质第17-29页
 (一) 中国传统理想人格的内在层次第17-25页
  1、儒家理想人格的层次第17-19页
  2、佛家理想人格的层次第19-22页
  3、道家理想人格的层次第22-25页
 (二) 中国传统理想人格特质第25-29页
  1、理想的世俗性第25-26页
  2、价值的利他性第26-27页
  3、修炼的自力性第27-28页
  4、生命的审美性第28-29页
三、中国传统理想人格境界与实现第29-43页
 (一) 中国传统理想人格的精神境界第29-37页
  1、“内圣外王”——儒家理想人格的精神境界第29-34页
  2、“道通为一”——道家理想人格的精神境界第34-36页
  3、“明心见性”——佛家理想人格的精神境界第36-37页
 (二) 中国传统理想人格的实现方法第37-43页
  1、“自省”、“慎独”——儒家理想人格的修就方法第37-40页
  2、“坐忘”、“心斋”——道家理想人格的修就方法第40-42页
  3、“静修”、“顿悟”——佛家理想人格的修就方法第42-43页
四、中国传统理想人格批判第43-55页
 (一) 中国传统理想人格的积极作用第43-50页
  1、儒家理想人格的精神价值塑造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主流第43-45页
  2、道家理想人格的思想精华丰富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人生价值和人格追求的内涵第45-49页
  3、佛家理想人格的理论体系强化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要求平等和抑恶扬善的意识第49-50页
 (二) 中国传统理想人格的消极影响第50-54页
  1、儒家理想人格的内在消极因素第50-52页
  2、道家理想人格的负面影响第52-53页
  3、佛家理想人格的消极作用第53-54页
 (三) 中国传统理想人格的现代价值第54-55页
  1、有利于激发人的道德主体意识第54页
  2、有利于加强人的道德自制意识第54页
  3、有利于激发人们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的强大动力第54-55页
  4、有利于激发人直面人生直面社会的乐观进取精神第55页
五、中国传统理想人格的现代重构第55-77页
 (一) 中国传统理想人格现代重构的理论指导第55-57页
  1、全面人性论是马克思主义理想人格的理论前提第55-56页
  2、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理想人格内容第56-57页
  3、追求理想人格的实现与追求共产主义的实现相一致第57页
 (二) 中国传统理想人格现代重构的基本范畴第57-62页
  1、欲望需要与满足:传统理想人格现代重构的基础第57-58页
  2、吸纳转换与融合:传统理想人格现代重构的途径第58-60页
  3、科学理性与道德:传统理想人格现代重构的方向第60-61页
  4、智能意志与审美:传统理想人格现代重构的内核第61-62页
 (三) 理想人格的现代建构——和谐人格第62-77页
  1、和谐人格的建构根据第63-64页
  2、和谐人格的建构原则第64-67页
  3、和谐人格的内在规定性第67-70页
  4、和谐人格的基本架构第70-71页
  5、和谐人格的建构途径第71-77页
参考文献第77-80页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0-81页
致谢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绿色贸易壁垒的我国企业绿色竞争力提升研究
下一篇:政治合法性的规律性探析及其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