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 第1-31页 |
1. 中国近代科学体制化的社会史研究 | 第20-23页 |
2. 中国近代留学生与近代化学体制化的研究 | 第23-25页 |
3. 研究思路与方案 | 第25-29页 |
4. 研究难点与创新 | 第29-31页 |
一、中国近代化学家角色形成的留学生群体指标分析 | 第31-73页 |
·留学生出国前的群体指标分析 | 第31-46页 |
·出生年代情况分析 | 第31-33页 |
·籍贯情况分析 | 第33-36页 |
·受教育情况分析 | 第36-42页 |
·出国年代情况分析 | 第42-45页 |
·出国年龄情况分析 | 第45-46页 |
·留学生出国后的群体指标分析 | 第46-62页 |
·留学国家情况分析 | 第46-50页 |
·留学大学情况分析 | 第50-57页 |
·获得学位情况分析 | 第57-59页 |
·留学时间情况分析 | 第59-62页 |
·留学生回国后的群体指标分析 | 第62-69页 |
·回国年代情况分析 | 第62-65页 |
·回国年龄情况分析 | 第65-66页 |
·回国后专业分布情况分析 | 第66-69页 |
·结论 | 第69-73页 |
二、创建社团及期刊—中国近代化学体制化的开端 | 第73-111页 |
·留学生组建海外化学社团 | 第73-80页 |
·创建中国最早的化学社团 | 第73-76页 |
·创建中国最大的海外化学社团 | 第76-77页 |
·创建中国化学工程学会 | 第77-80页 |
·留学生创建国内化学社团 | 第80-91页 |
·创建中国最早的化工社团 | 第80-83页 |
·创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化学社团 | 第83-91页 |
·留学生创办化学化工期刊 | 第91-109页 |
·创办中国最早的化学化工期刊 | 第91-97页 |
·创办中国近代化学外文核心期刊 | 第97-101页 |
·创办中国近代化学中文核心期刊 | 第101-109页 |
·结论 | 第109-111页 |
三、发展高等教育——中国近代化学体制化的重要依托 | 第111-177页 |
·留学生带领中国近代化学教育的兴起 | 第111-116页 |
·化学教育的初建 | 第113-115页 |
·化学教材的奠基 | 第115-116页 |
·留学生创建中国近代高等化学教育体系 | 第116-145页 |
·化学教育体制的建立 | 第116-132页 |
·化学课程体系的形成 | 第132-137页 |
·化学教育物质条件的建设 | 第137-138页 |
·化学教学与科研的结合 | 第138-140页 |
·开创化工教育事业 | 第140-145页 |
·留学生力鼎中国近代化学教育的曲折发展 | 第145-172页 |
·留学生群体的整合和壮大 | 第146-159页 |
·强化教育体制的管理职能 | 第159-162页 |
·扩张国立高校化学教育 | 第162-165页 |
·发展西部高等化学教育 | 第165-172页 |
·结论 | 第172-177页 |
四、建立研究机构——中国近代化学体制化的核心建制 | 第177-209页 |
·留学生创设独立的化学研究建制 | 第177-194页 |
·创建国家化学研究中心 | 第177-181页 |
·创建国内北方化学研究中心 | 第181-184页 |
·创建国内中草药化学研究中心 | 第184-185页 |
·创建国内放射化学研究中心 | 第185-186页 |
·创建国家工业化学研究中心 | 第186-192页 |
·创建国家化学武器研究中心 | 第192-194页 |
·留学生创设高校化学研究建制 | 第194-200页 |
·开创高校化学研究建制化的先河 | 第195-198页 |
·战火中创建高校应用化学研究机构 | 第198-200页 |
·留学生创设企业化学研究建制 | 第200-206页 |
·创建中国第一个民办科研机构 | 第201-204页 |
·推进中国近代民办化学研究的建制化 | 第204-206页 |
·结论 | 第206-209页 |
五、取得标志性成就——中国近代化学体制化的成果 | 第209-281页 |
·留学生出版的近代化学经典著作 | 第209-218页 |
·留学生发表的近代化学代表性论文 | 第218-267页 |
·留学生取得的近代化工开创性成就 | 第267-271页 |
·结论 | 第271-281页 |
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化学家角色形成的最高体现 | 第281-295页 |
·中国首批国家科学院院士——100%的近代留学生院士 | 第281-285页 |
·中国科学院首批院士——近代留学生为主体的院士 | 第285-288页 |
·近代留学生最多的院士增选 | 第288-292页 |
·最后增选的近代留学生院士 | 第292-293页 |
·结论 | 第293-295页 |
结束语 | 第295-313页 |
1. 困难的结束与总结 | 第295-298页 |
2. 有益的借鉴与展望 | 第298-313页 |
附录Ⅰ中国近代留学活动的历史走向与化学留学生 | 第313-328页 |
附 1.1 负岌西方的先驱——宗教留学生 | 第313-314页 |
附 1.2 走出研习神学的圈子——从留美开始 | 第314-316页 |
附 1.3 洋务运动的深化——官费派遣幼童赴美留学 | 第316-318页 |
附 1.4 创办海军 加强海防——官费留学欧洲 | 第318-320页 |
附 1.5 留学救国——东渡扶桑 | 第320-322页 |
附 1.6 庚款留学——再启留美航船 | 第322-323页 |
附 1.7 勤工俭学——奔向法兰西 | 第323-325页 |
附 1.8 民国欧美留学生——中国学术研究体制化之中坚 | 第325-328页 |
附录Ⅱ 中国近代化学留学生名录 | 第328-449页 |
附2.1 入选《名录》人员标准 | 第328页 |
附2.2 附表2-2-1 《名录》 | 第328-447页 |
附2.3 制作《名录》主要参考文献 | 第447-4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49-474页 |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474-476页 |
致谢 | 第476-478页 |
个人简况 | 第478-479页 |
承诺书 | 第4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