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缩略语表 | 第1-8页 |
| 中文摘要 | 第8-12页 |
| 英文摘要 | 第12-15页 |
| 前言和文献回顾 | 第15-46页 |
| 1. 测量头部血压的意义 | 第15-16页 |
| 2. G-LOC的研究历史与产生原因 | 第16-19页 |
| 3. 动脉脉搏波相关理论 | 第19-36页 |
| ·动脉脉搏波产生与波形特征 | 第19-21页 |
| ·动脉脉搏波产生 | 第19页 |
| ·动脉脉搏波的波形特征 | 第19-21页 |
| ·动脉脉搏波的传播 | 第21-29页 |
| ·动脉中的血液运动 | 第21-23页 |
| ·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及其影响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因素 | 第23-26页 |
| ·动脉脉搏波波形在传播过程中的波形变化 | 第26-29页 |
| ·脉搏波传导时间与血压之间的关系 | 第29-36页 |
| ·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和血压的关系 | 第30-32页 |
| ·利用动脉脉搏波传导时间实现血压连续测量 | 第32-36页 |
| 4. R波脉搏波传导时间 | 第36-44页 |
| ·外周脉搏波信号的测量方法 | 第37-39页 |
| ·脉搏波起点的确定算法 | 第39-43页 |
| ·现有RWPWTT技术存在的问题 | 第43-44页 |
| 5. 课题研究目的与工作基础 | 第44-46页 |
| 正文 | 第46-128页 |
| 1. RWPWTT的组成分析与第二心音算法计算脉搏波传导时间 | 第46-64页 |
| ·RWPWTT算法测量THPWTT的问题 | 第46-50页 |
| ·心音 | 第50-53页 |
| ·采用第二心音侧量PWTT的生理学基础与算法 | 第53-55页 |
| ·特征点识别规则 | 第55-58页 |
| ·A_2的判定原则 | 第55-57页 |
| ·In的判定原则 | 第57页 |
| ·手动修改特征点 | 第57-58页 |
| ·流体静压法测量血压变化与A2S2PWTT之间的关系 | 第58-60页 |
| ·A2S2PWTT与抬腿高度之间的关系实验与结果 | 第60-63页 |
| ·A2S2PWTT算法与RWPWTT算法之间的对比 | 第63-64页 |
| 2. 心脏收缩始期和等容收缩期对RWPWTT的影响 | 第64-93页 |
| ·心电图的相关理论 | 第65-67页 |
| ·心尖搏动图的基本理论 | 第67-69页 |
| ·心动周期的基本理论 | 第69-73页 |
| ·心脏收缩始期对RWPWTT的影响 | 第73-81页 |
| ·心脏收缩始期的定义以及测量方法 | 第73页 |
| ·心脏收缩始期变化的生理学基础 | 第73-77页 |
| ·心脏收缩始期变化与RWPWTT的关系 | 第77-80页 |
| ·心脏收缩始期反映前负荷指标 | 第80-81页 |
| ·等容收缩期对RWPWTT测量的影响 | 第81-88页 |
| ·等容收缩期的定义和测量方法 | 第81-83页 |
| ·等容收缩期变化的生理学基础 | 第83-86页 |
| ·等容收缩期与RWPWTT之间的变化关系 | 第86-88页 |
| ·心脏收缩始期对RWPWTT的影响实验 | 第88-90页 |
| ·等容收缩期对RWPWTT的影响实验 | 第90-92页 |
| ·测量THPWTT的算法选择结论 | 第92-93页 |
| 3. 测量THPWTT的实验平台建立与体位变化中连续观测头部血压变化 | 第93-121页 |
| ·体位改变对血压变化影响 | 第93-95页 |
| ·心脏自主神经对体位改变造成血压变化的调节 | 第95-98页 |
| ·动脉血压的短期调节 | 第95-97页 |
| ·体位改变造成血压变化的调节机制 | 第97-98页 |
| ·实验平台的建立 | 第98-113页 |
| ·实验系统总体设计 | 第99-101页 |
| ·硬件设计 | 第101-111页 |
| ·软件设计 | 第111-113页 |
| ·基于THPWTT观察心脏自主神经对体位改变造成血压变化的调节 | 第113-116页 |
| ·实验与结果 | 第116-121页 |
| 4. WSN应用方案设计 | 第121-128页 |
| ·系统设计 | 第122-127页 |
| ·无线传感器网络采样时间同步性能测试实验 | 第127-128页 |
| 总结与展望 | 第128-13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2-139页 |
| 个人简历与研究成果 | 第139-141页 |
| 致谢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