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研究的背景和问题 | 第1-27页 |
·期望与现实 | 第15-18页 |
·教师知识与教师专业化研究——进化的角度 | 第18-24页 |
·Polanyi的默会知识 | 第19页 |
·从教师经验、行为到教师的命题性知识(propositional knowledge) | 第19-20页 |
·行为主义衰落与教师知识研究 | 第20-21页 |
·行动中知识的介入 | 第21-22页 |
·从命题性知识发展到教师行动中的知识 | 第22-24页 |
·实用知识(practical knowledge)的大量使用 | 第22页 |
·研究方法的丰富和对行动的强调 | 第22-23页 |
·解构教师默会知识的尝试 | 第23-24页 |
·研究的问题 | 第24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4-26页 |
·本文的结构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师范生缺乏实体性知识吗? | 第27-63页 |
·什么是实体性知识 | 第27-31页 |
·对实体性知识的若干定义 | 第27-28页 |
·实体性知识再认识 | 第28-31页 |
·实体性知识是个体对学科内容基本思想的把握 | 第29页 |
·实体性知识是个体以之联结关于某内容的各种事实的知识 | 第29-30页 |
·实体性知识是个体对内容的多角度和多层次的理解 | 第30-31页 |
·如何分析实体性知识? | 第31-39页 |
·访谈和讨论的概念性理解水平的分析框架 | 第32-33页 |
·思维导图的评价 | 第33-37页 |
·什么是思维导图 | 第33页 |
·思维导图的制作 | 第33-37页 |
·教学阐述的标准 | 第37-39页 |
·数列极限的实体性知识 | 第39-54页 |
·关于极限的初步讨论 | 第40-44页 |
·关于极限的实体性知识 | 第44-49页 |
·两个基于上述理解的教学阐述 | 第49-54页 |
·数列极限描述性定义的教学阐述: | 第49-51页 |
·精确性定义的教学阐述: | 第51-54页 |
·调查、访谈与数据分析方法 | 第54-55页 |
·研究对象介绍 | 第54页 |
·数据收集的途径 | 第54-5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5-63页 |
·调查结果及第一次教案 | 第55-62页 |
·师范生对极限内容的理解 | 第55-57页 |
·第一次教案及访谈 | 第57-61页 |
·思维导图 | 第61-62页 |
·本章结论 | 第62-63页 |
第三章 师范生极限概念的实体性知识发展 | 第63-100页 |
·如何应对现状——师范生教育文献的分析 | 第63-72页 |
·文献回顾 | 第63-71页 |
·第一类:刻画现状 | 第63-66页 |
·第二类:提出设想 | 第66-68页 |
·第三类:实践研究 | 第68-71页 |
·文献分析结果 | 第71-72页 |
·提出基于三次备课与教学阐述以及构建思维导图的手段 | 第72-79页 |
·方法论基础 | 第73-75页 |
·三次备课与教学阐述 | 第75-77页 |
·思维导图 | 第77页 |
·研究的安排 | 第77-78页 |
·研究中的伦理道德处理 | 第78-79页 |
·八位师范生的历程 | 第79-94页 |
·张的历程 | 第79-85页 |
·理解水平分析 | 第79-81页 |
·思维导图分析 | 第81-83页 |
·教学阐述分析 | 第83-85页 |
·杜的历程 | 第85-89页 |
·理解水平分析和思维导图分析 | 第85-87页 |
·教案和教学阐述分析 | 第87-89页 |
·八位师范生的历程 | 第89-94页 |
·试讲 | 第89-90页 |
·极限的再次讨论 | 第90-93页 |
·三写教案和讨论 | 第93-94页 |
·研究结果 | 第94-100页 |
·教案与教学阐述 | 第94-98页 |
·思维导图 | 第98-99页 |
·本章结论 | 第99-100页 |
第四章 教学活动和师范生实体性知识的习得 | 第100-110页 |
·以教为学,教学相长 | 第100-107页 |
·教学活动促发对内容的再学习 | 第101-105页 |
·认知、社会、教学等科学的交叉影响 | 第105-107页 |
·教与学的结合改进数学观 | 第107-109页 |
·本章结论 | 第109-110页 |
第五章 研究结论、建议与局限性 | 第110-120页 |
·研究的结论 | 第110-112页 |
·基于研究结论的建议 | 第112-117页 |
·基础数学课程不可偏废 | 第112-113页 |
·重视学习教学所需的数学 | 第113-115页 |
·开设数学与教学的“融合”课程 | 第115-117页 |
·提供多向、平等、融洽的交互平台 | 第116页 |
·提供工具性思维方式 | 第116-117页 |
·提供可供深度挖掘的载体 | 第117页 |
·提供恰当的教学阐述标准 | 第117页 |
·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 | 第117-120页 |
附录一 | 第120-122页 |
附录二 | 第122-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34页 |
后记 | 第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