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第1章 导论 | 第11-24页 |
| ·引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11-14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19页 |
| ·问题的设定 | 第14-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 ·观点与框架 | 第19-21页 |
| ·主要观点 | 第19-20页 |
| ·研究框架 | 第20-21页 |
| ·本文的创新 | 第21-24页 |
| 第2章 合谋理论与应用的新进展──一个文献综述 | 第24-35页 |
| ·引言:早期的研究──组织间的合谋 | 第24-26页 |
| ·合谋理论的新进展──组织内合谋的相关研究 | 第26-29页 |
| ·组织内合谋的分析框架 | 第26-27页 |
| ·合谋的产生与防范 | 第27页 |
| ·影响合谋的因素 | 第27-29页 |
| ·“隧道效应”,来自公司治理中的合谋行为:合谋理论的应用与挑战 | 第29-32页 |
| ·“隧道效应”理论的提出 | 第29-30页 |
| ·新兴市场中公司治理合谋行为的研究──应用与检验 | 第30-32页 |
| ·“隧道效应──合谋理论的新挑战 | 第32页 |
| ·总体评价与展望 | 第32-33页 |
| ·本文研究的切入点 | 第33-35页 |
| 第3章 合谋的生成:一个基本模型 | 第35-63页 |
| ·引言 | 第35-37页 |
| ·参与者、信息结构、偏好、效用函数以及决策时序 | 第37-39页 |
| ·参与者和信息结构 | 第37页 |
| ·偏好与效用函数 | 第37-38页 |
| ·决策时序 | 第38-39页 |
| ·直接监管:一个基准模型 | 第39-43页 |
| ·直接监管下的一阶最优情形 | 第39-41页 |
| ·委托人不完全信息时的情形 | 第41-43页 |
| ·合谋的生成 | 第43-60页 |
| ·代理人之间的联盟:合谋的生成(一) | 第43-45页 |
| ·代理人和监管者的联盟:合谋的生成(二) | 第45-53页 |
| ·控股股东和代理人之间的联盟:合谋的生成(三) | 第53-60页 |
| ·结论 | 第60-63页 |
| 第4章 合谋的制衡 | 第63-85页 |
| ·最优的防合谋机制:合谋的制衡(一) | 第63-69页 |
| ·从最优的防合谋的激励合同对合谋的制衡的分析 | 第63-69页 |
| ·增加合谋的成本、降低合谋的收益:合谋的制衡(二) | 第69-75页 |
| ·加大合谋的阻力 | 第70-72页 |
| ·惩罚的作用 | 第72-73页 |
| ·提高不合谋的收益──建立声誉机制 | 第73-75页 |
| ·合谋的制衡(三) | 第75-82页 |
| ·改变股权结构 | 第75-78页 |
| ·银行监督的两难选择 | 第78-80页 |
| ·强制性类别股东表决机制 | 第80-82页 |
| ·小结 | 第82页 |
| ·结论 | 第82-85页 |
| 第5章 合谋理论的应用与案例分析 | 第85-115页 |
| ·引言 | 第85-89页 |
| ·合谋理论的应用:东亚公司治理中的隧道效应 | 第89-102页 |
| ·隧道效应问题的提出及相关研究 | 第89-92页 |
| ·隧道效应:合谋在东亚公司治理中的表现形式 | 第92-102页 |
| ·合谋的两个典型案例分析 | 第102-115页 |
| ·日本的活力门事件 | 第102-106页 |
| ·中国的格林柯尔系 | 第106-115页 |
| 第6章 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的剥夺:合谋的视角──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 | 第115-140页 |
| ·引言 | 第115-124页 |
| ·相关实证研究的文献回顾 | 第124-126页 |
| ·研究设计与研究假设 | 第126-131页 |
| ·数据来源 | 第126页 |
| ·样本选择 | 第126-12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27-130页 |
| ·时窗选择 | 第130页 |
| ·研究假设 | 第130-131页 |
| ·实证过程和结果 | 第131-136页 |
| ·研究结论与基于证据的政策建议 | 第136-140页 |
| ·研究结论 | 第136-137页 |
| ·基于证据的政策建议 | 第137-140页 |
| 第7章 文章结论与展望 | 第140-143页 |
| ·本文的结论 | 第140-141页 |
| ·未来研究展望 | 第141-1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3-154页 |
| 后记 | 第154-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