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综述:植物程序性细胞死亡的研究进展 | 第9-28页 |
1 程序性细胞死亡的分类 | 第9-10页 |
2 在植物中存在凋亡吗? | 第10页 |
3 自噬 | 第10-17页 |
·自噬的类型 | 第11-12页 |
·醉母自噬的分子遗传学模型 | 第12-14页 |
·在拟南芥中对ATG系统的分子生物学分析 | 第14-15页 |
·植物中自噬的生理作用 | 第15-17页 |
4 非溶酶体参与的PCD | 第17页 |
5 诱导植物PCD的因素 | 第17-19页 |
·发育PCD | 第17-18页 |
·在植物病原体侵害时的细胞死亡 | 第18-19页 |
6 动物死亡相关基因的植物同源基因 | 第19-20页 |
7 植物PCD特有的基因 | 第20-21页 |
8 总结和展望 | 第2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22-28页 |
第一章 水稻OsPDCD5基因表达和特征分析 | 第28-64页 |
前言 | 第28-30页 |
·材料 | 第30-31页 |
·水稻材料 | 第30页 |
·菌种 | 第30页 |
·质粒载体 | 第30-31页 |
·细胞株 | 第31页 |
·引物和测序 | 第31页 |
·实验材料 | 第31-34页 |
·实验试剂及试剂盒 | 第31-32页 |
·试剂及培养基的配制 | 第32-34页 |
·仪器设备 | 第34页 |
·分析软件 | 第34-35页 |
·实验方法 | 第35-46页 |
·技术路线和实验方案 | 第35页 |
·水稻OsPDCD5基因及其氨基酸序列分析 | 第35页 |
·RT-PCR分析 | 第35-37页 |
·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37-39页 |
·水稻OsPDCD5重组蛋白的表达纯化 | 第39-40页 |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和检测 | 第40页 |
·水稻蛋白质的抽提 | 第40页 |
·免疫杂交分析 | 第40-41页 |
·酵母双杂交筛选与OsPDCD5相互作用的蛋白质 | 第41-44页 |
·GST沉降技术分析 | 第44-46页 |
·结果 | 第46-59页 |
·OsPDCD5基因序列分析 | 第46-48页 |
·OsPDCD5基因的组织表达分析 | 第48-49页 |
·OsPDCD5蛋白表达纯化和anti-OsPDCD5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49-51页 |
·OsPDCD5的组织表达分析 | 第51-52页 |
·UV-B能够诱导OsPDCD5的表达 | 第52页 |
·OsPDCD5新互作蛋白的筛选 | 第52-55页 |
·OsPDCD5与OsCIPK23的相互作用 | 第55-59页 |
·讨论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第二章 水稻OsAtg8和OsAtg4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 | 第64-81页 |
前言 | 第64-66页 |
·材料 | 第66页 |
·引物及测序 | 第66-67页 |
·实验试剂和试剂盒 | 第67页 |
·实验方法 | 第67-69页 |
·技术路线和实验方案 | 第67页 |
·水稻OsAtg8和OsAtg4基因的克隆及分析 | 第67-68页 |
·OsAtg8及其突变体的C末端切割分析 | 第68-69页 |
·OsAtg8及其突变体与OsAtg4的相互作用分析 | 第69页 |
·结果 | 第69-76页 |
·OsAtg8和OsAtg4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69-72页 |
·同源性比较分析 | 第72-73页 |
·OsAtg8和OsAtg4基因的组织表达分析 | 第73-74页 |
·OsAtg8及其突变体C末端切割反应研究 | 第74-75页 |
·OsAtg8及其突变体与OsAtg4的相互作用分析 | 第75-76页 |
·讨论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缩写词表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