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 第1-16页 |
·引言 | 第12页 |
·国内外网络仿真实验技术的发展状况 | 第12-13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相关工作 | 第13-14页 |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14-16页 |
第2章 网络仿真实验系统的理论及其技术 | 第16-28页 |
·网络仿真实验系统的概述 | 第16-20页 |
·网络仿真实验系统的定义 | 第16-17页 |
·网络仿真实验系统分类设计的基本要求 | 第17页 |
·网络仿真实验系统制作的要求 | 第17-18页 |
·第一类网络仿真实验系统制作的方法 | 第18-19页 |
·第二类网络仿真实验系统制作的方法 | 第19-20页 |
·网络仿真实验系统的主要构造方法 | 第20-24页 |
·CGI(Common Gateway Interface)方法 | 第20页 |
·服务器应用程序接口(Server API)方法 | 第20页 |
·插件(Plug-ins)方法 | 第20-21页 |
·ActiveX方法 | 第21-22页 |
·Java Applet方法 | 第22页 |
·J2EE方法 | 第22-24页 |
·网络仿真实验系统的主要构造模型 | 第24-28页 |
·网络仿真实验的B/S三层结构 | 第24-25页 |
·基于中间件的B/S多层结构 | 第25-26页 |
·J2EE的组织结构 | 第26-28页 |
第3章 三维仿真实验及其相关技术介绍 | 第28-35页 |
·三维仿真实验技术概述 | 第28-30页 |
·三维仿真实验与二维仿真实验的区别 | 第28-29页 |
·三维仿真实验的功能 | 第29-30页 |
·三维可视化与建模技术 | 第30-33页 |
·三维可视化与三维仿真实验 | 第30页 |
·三维重建技术方法分类 | 第30-31页 |
·三维仿真实验系统的三维空间表示方法 | 第31-33页 |
·虚拟现实技术与三维仿真实验 | 第33-35页 |
·虚拟现实理论 | 第33页 |
·虚拟现实与仿真实验 | 第33-35页 |
第4章 基于X3D的网络三维可视化技术 | 第35-56页 |
·网络三维可视化技术概述 | 第35-37页 |
·网络三维技术的意义 | 第35页 |
·网络三维技术的应用前景 | 第35-36页 |
·发展现状 | 第36-37页 |
·实现网络三维可视化方法的分类 | 第37-42页 |
·QuickTime VR( QTVR) | 第38页 |
·Java3D | 第38-39页 |
·Cult3D及其他技术 | 第39-40页 |
·Web3D和VRML | 第40-42页 |
·Web3D技术 | 第42-45页 |
·Web3D的发展历史 | 第42-43页 |
·VRML和X3D | 第43-44页 |
·选择X3D的原因 | 第44-45页 |
·X3D与Java交互技术 | 第45-52页 |
·脚本编程接口SAI交互 | 第46-49页 |
·外部编程接口EAI交互 | 第49-50页 |
·使用超级链接触发X3D场景事件 | 第50-52页 |
·三维交互方案的最终选择 | 第52-56页 |
第5章 三维网络仿真的具体应用 | 第56-72页 |
·磁头场近磁隙场的模拟 | 第56-70页 |
·系统的设计目标和技术路线 | 第56页 |
·系统的开发环境 | 第56-57页 |
·计算引擎的开发 | 第57-60页 |
·主要功能 | 第60-61页 |
·系统设计实现 | 第61-62页 |
·功能实现 | 第62-70页 |
·三维网络仿真的其他应用 | 第70-72页 |
·虚拟网络导游 | 第70页 |
·网络三维数据信息服务系统 | 第70页 |
·三维地理信息系统 | 第70-72页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第72-74页 |
·总结 | 第72-73页 |
·进一步的工作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