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第9-14页 |
1-2-1 配合比设计方法 | 第10-12页 |
1-2-2 车辙的提出及研究成果 | 第12-13页 |
1-2-3 粘层油的应用 | 第13-14页 |
1-3 研究的用途和意义 | 第14页 |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第二章 采用GTM设计的沥青混合料级配优化研究 | 第16-36页 |
2-1 沥青路面早期损坏概述 | 第16-18页 |
2-1-1 车辙 | 第16-17页 |
2-1-2 松散剥落 | 第17页 |
2-1-3 水损坏 | 第17-18页 |
2-2 沥青混合料的级配理论与结构组成 | 第18-20页 |
2-2-1 级配理论 | 第18-19页 |
2-2-2 结构组成 | 第19-20页 |
2-3 旋转试验机(GTM) | 第20-24页 |
2-3-1 旋转试验机(GTM)原理 | 第21-23页 |
2-3-2 GTM配合比设计方法的优越性 | 第23-24页 |
2-4 AC-20Ⅰ型沥青混合料配合比优化研究 | 第24-33页 |
2-4-1 原材料技术分析 | 第24-26页 |
2-4-2 级配方案设计 | 第26-28页 |
2-4-3 试验级配方案特征分析 | 第28-29页 |
2-4-4 确定最大油石比 | 第29-31页 |
2-4-5 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检验 | 第31-33页 |
2-4-6 混合料级配控制范围 | 第33页 |
2-5 AC-13 型改性沥青混合料配合比优化设计 | 第33-36页 |
2-5-1 AC-13 型改性沥青混合料配合比 | 第33-34页 |
2-5-2 AC-13 型改性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及级配控制范围 | 第34-36页 |
第三章 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研究 | 第36-50页 |
3-1 概述 | 第36-37页 |
3-2 车辙分析 | 第37-41页 |
3-2-1 车辙分类 | 第38页 |
3-2-2 车辙形成过程 | 第38-39页 |
3-2-3 车辙预估模型介绍 | 第39-41页 |
3-3 车辙试验 | 第41-44页 |
3-3-1 试验概述 | 第41-42页 |
3-3-2 车辙试验评价指标探析 | 第42-44页 |
3-4 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 | 第44-47页 |
3-4-1 矿料级配对混合料高温性能的影响 | 第44-45页 |
3-4-2 油石比对混合料高温性能的影响 | 第45-46页 |
3-4-3 粉胶比对混合料高温性能的影响 | 第46-47页 |
3-5 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影响因素灰关联分析 | 第47-50页 |
3-5-1 灰关联分析方法 | 第47-48页 |
3-5-2 计算与分析 | 第48-50页 |
第四章 粘层油对沥青面层抗车辙性能影响的研究 | 第50-61页 |
4-1 粘层 | 第50-51页 |
4-2 试验方案 | 第51-54页 |
4-2-1 试验材料级配 | 第51-52页 |
4-2-2 粘层材料 | 第52-53页 |
4-2-3 试件制作 | 第53-54页 |
4-3 粘层油对高温抗车辙能力的影响 | 第54-57页 |
4-4 加铺粘层油的拉拔试验 | 第57-6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沥青面层构造设计 | 第61-66页 |
5-1 沥青路面结构设计 | 第61-64页 |
5-1-1 设计标准 | 第61-63页 |
5-1-2 路面结构层次组合原则 | 第63-64页 |
5-2 面层构造组合优化 | 第64-6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7页 |
6-1 结论 | 第66页 |
6-2 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