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 第1-17页 |
一、探讨问题的框定 | 第14-15页 |
二、文章论证的思路 | 第15-16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第一章 传统行政法学理论的特点 | 第17-27页 |
第一节 自由主义法治国家之行政法论 | 第17-19页 |
第二节 行政权之优越地位论 | 第19-21页 |
第三节 行政法律关系之内部关系与外部关系的区分论 | 第21-24页 |
第四节 行政行为核心论 | 第24-27页 |
第二章 行政过程论的回应 | 第27-65页 |
第一节 社会福利生态法治国观念的取代 | 第27-44页 |
一、自由主义法治国家的难局 | 第27-33页 |
(一) 自由与民主之间的张力 | 第27-28页 |
(二) 个体权利与社会正义的背离 | 第28-30页 |
(三) 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的悖论 | 第30-33页 |
二、社会福利生态法治国的矫正 | 第33-44页 |
(一) 社会福利生态法治国的诞生 | 第33-40页 |
(二) 社会福利生态法治国对自由主义法治国的矫正 | 第40-44页 |
第二节 行政主体与相对人平等理念的树立 | 第44-58页 |
一、国家拜物教的倒塌 | 第44-46页 |
(一) 国家理性的有限性 | 第45-46页 |
(二) 行政权有限性:行政法的直接根据 | 第46页 |
二、交往行动理论(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的替代 | 第46-49页 |
(一) 交往行动的概念 | 第47页 |
(二) 交往行动理论的宗旨 | 第47-48页 |
(三) 交往行动的实现途径——商谈论(discourse theory) | 第48页 |
(四) 交往行动理论对行政法学的影响 | 第48-49页 |
三、行政相对人地位的再认识 | 第49-55页 |
(一) 权利与权力的逻辑关系 | 第49-53页 |
(二) 权利与义务的逻辑关系 | 第53-55页 |
四、平等、契约行政理念的树立 | 第55-58页 |
(一) 行政法平等理念的塑造 | 第55-56页 |
(二) 现代行政与契约精神的融合 | 第56-58页 |
第三节 内部、外部行政法律关系的打通 | 第58-65页 |
一、政府流程再造:行政边界的淡化 | 第58-61页 |
(一) 政府流程再造的缘起 | 第58-59页 |
(二) 政府流程再造的基本思想 | 第59-61页 |
二、行政组织结构再造:由层级化到扁平化 | 第61-62页 |
(一) 层级化组织结构及其不适应症 | 第61-62页 |
(二) 扁平化组织的改造 | 第62页 |
三、行政特别权力关系的一般化 | 第62-65页 |
第三章 行政行为效力研究方法论的更新 | 第65-95页 |
第一节 行政行为的“祛魅”——行政过程论的取代 | 第65-82页 |
一、行政行为中心主义的局限 | 第65-73页 |
(一) 型式化过程中的难题 | 第66-70页 |
(二) 时点把握的弊端 | 第70-71页 |
(三) 给付行政时代过程重于结果 | 第71-72页 |
(四) 行政相对人公法行为未予关注 | 第72-73页 |
二、行政行为重要性的丧失 | 第73-78页 |
(一) 现代行政的本来面目:多样性的聚合 | 第73-76页 |
(二) 行政行为作为行政诉讼通道功能的放弃 | 第76-78页 |
三、行政过程论的取代 | 第78-82页 |
(一) 行政过程论的意涵 | 第78页 |
(二) 行政过程论的特色 | 第78-82页 |
第二节 效力论研究方法的更新 | 第82-95页 |
一、行政行为性质的再认识 | 第82-90页 |
(一) 目前对行政行为概念的基本理解 | 第82-87页 |
(二) 相关概念区分的困难 | 第87-88页 |
(三) 行政行为、准行政行为与行政事实行为的真正关系 | 第88-89页 |
(四) 行政行为性质的反思 | 第89-90页 |
二、行政行为效力研究的过程论方法 | 第90-95页 |
(一) 动态论方法 | 第90-92页 |
(二) 整体论的方法 | 第92-93页 |
(三) 阶段论方法 | 第93-95页 |
第四章 作出阶段行政行为的效力探讨 | 第95-116页 |
第一节 准备行为的效力 | 第95-98页 |
一、准备行为的效力概述 | 第95页 |
二、准备行为的效力分析 | 第95-98页 |
(一) 行政调查行为 | 第95-96页 |
(二) 通知行为 | 第96-97页 |
(三) 行政承诺 | 第97-98页 |
(四) 批准行为 | 第98页 |
第二节 行政行为的成立 | 第98-102页 |
一、行政行为成立概述 | 第98-99页 |
二、行政行为成立的意义 | 第99-100页 |
(一) 行政程序终结 | 第99页 |
(二) 生效的时点 | 第99页 |
(三) 责任的归属 | 第99-100页 |
三、行政行为的成立要件 | 第100-101页 |
(一) 行政行为的成立与意思表示 | 第100页 |
(二) 行政行为成立要件分析 | 第100-101页 |
四、行政行为的不存在及其法律后果 | 第101-102页 |
第三节 行政行为的生效 | 第102-109页 |
一、行政行为生效的不同情形 | 第102-107页 |
(一) 即时生效 | 第102页 |
(二) 通知生效 | 第102-105页 |
(三) 受领生效 | 第105页 |
(四) 附款生效 | 第105-107页 |
二、行政行为的自缚力 | 第107-109页 |
(一) 行政行为自缚力的意涵 | 第107-108页 |
(二) 自缚力的缓和 | 第108-109页 |
第四节 行政行为的无效 | 第109-116页 |
一、行政行为无效概述 | 第109-111页 |
(一) 行政行为无效的根据 | 第109-110页 |
(二) 行政行为无效的标准 | 第110-111页 |
二、无效行政行为的后果 | 第111-113页 |
(一) 实体法与救济法上的效果 | 第111页 |
(二) 行政行为无效与行政行为的其他效力的关系 | 第111-112页 |
(三) 行政行为的部分无效 | 第112页 |
(四) 关联行为无效 | 第112页 |
(五) 行政行为无效后果的处理 | 第112-113页 |
三、行政行为无效与相对人的防卫权 | 第113-114页 |
(一) 行政过程中的防卫权 | 第113-114页 |
(二) 防卫权行使的困境 | 第114页 |
四、行政行为无效确认程序 | 第114-116页 |
第五章 行政行为存续期间的效力 | 第116-142页 |
第一节 行政行为的存续力 | 第116-124页 |
一、公定力理论在行政法学中的传承和擅变—以法、日为例 | 第116-120页 |
(一) 法国“行政处理特权”理论 | 第116-118页 |
(二) 日本行政行为公定力理论 | 第118-120页 |
二、公定力理论的困境 | 第120-122页 |
(一) 推定的逻辑矛盾 | 第120-121页 |
(二) 法的安定性与权利保障的姐龋 | 第121页 |
(三) 实定法依据的缺失 | 第121-122页 |
(四) 公定力思维的静止和僵化 | 第122页 |
三、行政行为的存续力 | 第122-124页 |
(一) 存续力是行政行为效力的自我维持 | 第122-123页 |
(二) 行政行为存续力是信赖保护的基础 | 第123页 |
(三) 存续力是行政行为其他效力展开的平台 | 第123-124页 |
第二节 行政行为的拘束力 | 第124-136页 |
一、行政行为拘束力概述 | 第124-125页 |
二、行政行为拘束力的客观范围 | 第125-130页 |
(一) 行政行为主文的拘束力 | 第125-126页 |
(二) 行政行为事实认定的拘束力 | 第126-128页 |
(三) 行政行为理由说明的拘束力 | 第128-130页 |
三、行政行为拘束力的主观范围 | 第130-136页 |
(一) 对行政相对人和利害关系人的拘束力 | 第130页 |
(二) 对上下级行政主体的拘束力 | 第130-131页 |
(三) 对其他行政主体的拘束力 | 第131页 |
(四) 对本行政主体的拘束力 | 第131-133页 |
(五) 对法院的拘束力 | 第133-136页 |
第三节 行政行为的执行力 | 第136-142页 |
一、行政行为执行力概述 | 第136-138页 |
(一) 自行执行力 | 第136-137页 |
(二) 强制执行力 | 第137-138页 |
二、行政行为执行力的特点 | 第138-139页 |
(一) 强制执行力的潜在备用性 | 第138页 |
(二) 阶段递增性 | 第138-139页 |
三、行政行为执行力在各时点上的表现 | 第139-140页 |
(一) 行政行为生效时 | 第139页 |
(二) 行政行为的履行期限内 | 第139-140页 |
(三) 强制执行的告诫 | 第140页 |
(四) 作出强制执行决定 | 第140页 |
(五) 强制执行的实施 | 第140页 |
四、行政执行体制的重构 | 第140-142页 |
第六章 争讼阶段行政行为效力分析 | 第142-159页 |
第一节 行政行为的不可争力 | 第142-147页 |
一、行政行为不可争力概述 | 第142-143页 |
二、行政行为不可争力的根据与条件 | 第143页 |
三、行政行为不可争力的起始点 | 第143-145页 |
(一) 单一行政相对人的情况 | 第143-144页 |
(二) 复数相对人的情况 | 第144-145页 |
四、行政行为不可争力的法律效果 | 第145-147页 |
(一) 相对人不可请求撤销 | 第145页 |
(二) 行政主体的重新审查权 | 第145页 |
(三) 行政主体的重复处理与第二次裁决 | 第145-147页 |
第二节 争讼对行政行为效力的阻却 | 第147-149页 |
一、不可争力的阻却 | 第147页 |
二、拘束力的阻止 | 第147-148页 |
(一) 被撤销企业原告资格的获得 | 第147-148页 |
(二) 民事诉讼的中止 | 第148页 |
三、强制执行力的延缓 | 第148-149页 |
(一) 复议和撤销之诉的延缓效力 | 第148页 |
(二) 我国行政诉讼法关于诉讼期间强制执行的规定 | 第148-149页 |
第三节 审理、判决与行政行为效力 | 第149-154页 |
一、案件审理中被诉行政行为的改变 | 第149-151页 |
(一) 诉的变更 | 第150页 |
(二) 继续确认之诉 | 第150-151页 |
(三) 改变的限制 | 第151页 |
二、行政行为效力对选择判决类型的约束 | 第151-152页 |
(一) 违法行政行为的判决方式 | 第151-152页 |
(二) 确认违法判决的选择 | 第152页 |
三、对复议决定和判决关系的调整 | 第152-154页 |
(一) 我国目前的调整模式 | 第152-153页 |
(二) 国外的立法例 | 第153-154页 |
(三) 复议与判决的调整 | 第154页 |
第四节 行政行为效力的最终确定 | 第154-159页 |
一、行政行为不可变更力概述 | 第154-155页 |
(一) 不可变更力的概念 | 第154-155页 |
(二) 不可变更力与不可争力的关系 | 第155页 |
二、不可变更力的条件 | 第155-156页 |
(一) 撤销期限经过 | 第155-156页 |
(二) 法院生效判决确定 | 第156页 |
三、不可变更力的效果 | 第156-159页 |
(一) 合法行政行为的废止 | 第156-157页 |
(二) 违法行政行为不可变更力的效果 | 第157页 |
(三) 程序重新进行与再审的限制 | 第157-159页 |
结语 | 第159-160页 |
参考书目 | 第160-174页 |
后记 | 第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