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 | 第1-10页 |
| ·研究背景 | 第8页 |
| ·强流电子枪和加速管涉及的关键技术 | 第8-9页 |
|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 第二章 单晶LaB_6阴极及其直流发射特性研究 | 第10-28页 |
| ·热电子发射现象 | 第10页 |
| ·热电子发射材料 | 第10-14页 |
| ·纯金属阴极 | 第11页 |
| ·原子薄膜阴极 | 第11-12页 |
| ·氧化物阴极 | 第12页 |
| ·储备式阴极 | 第12-14页 |
| ·硼化物阴极 | 第14页 |
| ·LaB_6阴极 | 第14-19页 |
| ·LaB_6阴极的特性 | 第14-17页 |
| ·LaB_6阴极的研究状况 | 第17-19页 |
|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7-18页 |
|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8-19页 |
| ·实际运行状态下的热阴极发射理论 | 第19-21页 |
| ·实际运行状态下的热发射公式 | 第19-20页 |
| ·理论基础简介 | 第20-21页 |
| ·单晶LaB_6热阴极的直流发射特性研究 | 第21-27页 |
| ·电子枪结构和实验布局 | 第22页 |
| ·温度特性测量 | 第22-23页 |
| ·发射特性测量 | 第23-26页 |
| ·I-V特性曲线(T为定值) | 第23-25页 |
| ·I-T特性曲线(V为定值) | 第25-26页 |
| ·阴极工作环境对发射的影响 | 第26-27页 |
| ·本章结论 | 第27-28页 |
| 第三章 单晶LaB_6热阴极直流、强流电子枪物理与实验研究 | 第28-49页 |
| ·电子枪发展简介 | 第28页 |
| ·直流、强流电子枪的现状及关键技术 | 第28-30页 |
| ·电子枪设计 | 第30-32页 |
| ·选择电子枪的方法 | 第30页 |
| ·电子枪特性设计 | 第30-31页 |
| ·热子设计 | 第31-32页 |
| ·束流引出理论 | 第32-39页 |
| ·空间电荷限制流 | 第32-35页 |
| ·源限制电流 | 第35页 |
| ·电子束引出系统 | 第35-39页 |
| ·Pierce电极系统的基本原理 | 第36页 |
| ·柱形束的Pierce电极系统 | 第36-37页 |
| ·阳极孔的影响 | 第37-39页 |
| ·数值模拟 | 第39-46页 |
| ·关于EGUN程序 | 第39-41页 |
| ·阴极聚焦鼻锥 | 第41-44页 |
| ·电极结构设计 | 第44-46页 |
| ·阴极发射及其加热结构的热稳定性考验 | 第46-48页 |
| ·小结 | 第48-49页 |
| 第四章 强流、高压加速管物理研究 | 第49-74页 |
| ·高压加速管 | 第49-54页 |
| ·高压加速机构 | 第49页 |
| ·对加速管的要求 | 第49-50页 |
| ·高电压和聚焦 | 第49-50页 |
| ·高真空和密封 | 第50页 |
| ·高气压和强度 | 第50页 |
| ·加速电极 | 第50-53页 |
| ·加速电极材料的选定和表面光洁度的影响 | 第51页 |
| ·加速电极的形状 | 第51-52页 |
| ·绝缘环设计 | 第52-53页 |
| ·绝缘环和电极的封接 | 第53页 |
| ·加速管物理尺寸 | 第53-54页 |
| ·加速管尺寸对场分布的影响 | 第54-59页 |
| ·场分布 | 第54-55页 |
| ·Poisson程序 | 第55-56页 |
| ·物理模型 | 第56页 |
| ·电极内孔径大小对场分布的影响 | 第56-59页 |
| ·高压加速管光学 | 第59-60页 |
| ·傍轴电子运动(轨迹)方程 | 第59-60页 |
| ·轴上电位分布 | 第60页 |
| ·加速管束流动力学模拟计算 | 第60-73页 |
| ·需要明确的一个条件——阴极面场强 | 第60-61页 |
| ·电子运动方程与变梯度 | 第61-62页 |
| ·束包络计算 | 第62-64页 |
| ·电子轨迹计算 | 第64-67页 |
| ·束流动力学计算 | 第67-73页 |
| ·GPT程序及与Poisson程序的接口 | 第67页 |
| ·电子束在加速结构中的运动 | 第67-73页 |
| ·小结 | 第73-74页 |
| 第五章 结语 | 第74-75页 |
| 致谢 | 第75-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