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中国哲学论文--三国、晋、南北朝哲学(220~589年)论文--郭象(252~312年)论文

论郭象的“适性”即“逍遥”

中文摘要第1-4页
英文摘要第4-5页
文献综述第5-7页
引言第7-10页
一、“适性”而为第10-26页
 (一) “有”第11-12页
 (二) “自生”第12-13页
 (三) “无待”第13-15页
 (四) “独化”第15-17页
 (五) “相因”第17-19页
 (六) “相因之功,莫若独化之至”第19-20页
 (七) “适性”第20-26页
  1. “性”第20-24页
  2. “适性”第24-26页
二、“适性”即“逍遥”第26-31页
 (一) “适性”的状态中,万物处于一种相互间平等与尊重的状态,处于一种不执着的“无待”状态第26-30页
  1. 各适己性,事物间便处于一种内在的相融关系中,一种相互联系、彼此不可分离的关系中,一种平等和相互尊重的状态中第26-27页
  2. 各适己性,事物间便处于一种不执着的“无待”状态。这种状态包括不执着于自己、不执着于过去、不执着于现在第27-30页
 (二) “适性”即“逍遥”第30-31页
  1. 思想意识上的自由第30页
  2. 现实活动中的自由第30-31页
三、即世间的逍遥—“名教即自然”第31-42页
 (一) “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第32-33页
 (二) 何以至即世间的逍遥第33-39页
  1. “无心”第34-35页
  2. “无为”第35-39页
 (三) 即世间的逍遥—“名教即自然”第39-42页
  1. “名教”与“自然”的相互蕴含第39-40页
  2. 为圣人统治作出辩护第40-42页
四、余论:郭象“适性”即“逍遥”学说的人生观意义和政治意义第42-46页
 (一) 人生观意义第42-44页
 (二) 政治意义第44-46页
参考文献第46-48页
后记第48页

论文共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波浪对斜坡作用力的研究
下一篇:沉浮于文学与政治的夹缝之间--延安时期丁玲文学活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