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 目录 | 第6-8页 |
| 前言 | 第8-32页 |
| 一.细小病毒的特征概述 | 第8-13页 |
| 二.浓核病毒的分类现状 | 第13-16页 |
| 三.黑胸大蠊浓核病毒的发现 | 第16-17页 |
| 四.黑胸大蠊浓核病毒的基因组结构 | 第17-18页 |
| 五.黑胸大蠊浓核病毒中的磷脂酶A2功能域 | 第18-20页 |
| 六.磷脂酶A2的基本性质 | 第20-24页 |
| 七.磷脂酶A2结构特征 | 第24-26页 |
| 八.磷脂酶A2的催化机 | 第26-28页 |
| 九.磷脂酶A2的生理功能 | 第28-29页 |
| 十.磷脂酶A2的应用 | 第29-30页 |
| 十一.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30-32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32-44页 |
| 一.材料 | 第32-36页 |
| 1.1 菌株和质粒 | 第32页 |
| 1.2 工具酶和试剂盒 | 第32页 |
| 1.3 PCR产物的回收,连接,鉴定所用的试剂溶液 | 第32-33页 |
| 1.4 细菌培养所用溶液 | 第33-34页 |
| 1.5 蛋白表达所用的试剂溶液 | 第34-35页 |
| 1.6 蛋白纯化相关溶液 | 第35页 |
| 1.7 WESTERN所用溶液 | 第35-36页 |
| 二.方法 | 第36-44页 |
| 2.1 引物设计及PCR扩增 | 第36-37页 |
| 2.2 PCR产物的回收和T载体连接 | 第37页 |
| 2.3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7-38页 |
| 2.4 转化 | 第38页 |
| 2.5 质粒的小量制备 | 第38-39页 |
| 2.6 重组质粒的鉴定 | 第39页 |
| 2.7 重组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9-40页 |
| 2.8 菌种的甘油保存 | 第40页 |
| 2.9 序列测定 | 第40页 |
| 2.10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 | 第40-41页 |
| 2.11 重组蛋白的亚细胞组分分析 | 第41页 |
| 2.12 Ni~(2+)柱亲和层析法纯化蛋白 | 第41-42页 |
| 2.13 Western Blot免疫印迹 | 第42页 |
| 2.14 蛋白质浓度测定 | 第42-43页 |
| 2.15 磷脂酶A2活性的测定 | 第43-44页 |
| 结果 | 第44-57页 |
| 一.PCR产物 | 第44-45页 |
| 二.重组T载体的鉴定 | 第45-46页 |
| 三.重组表达质粒的鉴定 | 第46-47页 |
| 四.pET28a-PLA2融合蛋白的表达和纯化 | 第47-49页 |
| 五.pET26b-PLA2融合蛋白的表达和鉴定 | 第49-52页 |
| 六.可溶性目的蛋白的定量和活性分析 | 第52-53页 |
| 七.PfDNV PLA2功能域的多重序列比对和进化树分析 | 第53-57页 |
| 讨论 | 第57-67页 |
| 一.细小病毒中的磷脂酶A2 | 第57-62页 |
| 二.关于大肠杆菌表达载体的探讨 | 第62-63页 |
| 三.稀有密码子及解决策略 | 第63-65页 |
| 四.关于可溶性表达的策略的探讨 | 第65-66页 |
| 五.本研究的实验小结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8页 |
| 附录 | 第78-84页 |
| 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与待发表的文章 | 第84-85页 |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