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法学各部门论文--财政法论文--经济法论文

搭售行为研究--以美国反托拉斯法为中心

绪论第1-10页
第一章 搭售的解释与分析第10-15页
 1.1 搭售的定义第10-11页
 1.2 搭售的分类第11-12页
 1.3 搭售所涉及商品的范围第12-13页
  1.3.1 服务(劳务)第12页
  1.3.2 信贷(货币)第12-13页
  1.3.3 有价证券第13页
 1.4 与搭售形态相近似的行为第13-15页
  1.4.1 包裹式定价(package pricing)第13页
  1.4.2 全线逼销(full-line forcing)第13页
  1.4.3 整批授权交易(block booking)第13-15页
第二章 搭售的理论演变第15-20页
 2.1 古典学派第15-16页
 2.2 芝加哥学派(Chicago School)第16-17页
 3.3 后芝加哥学派(Post-Chicago School)第17-20页
第三章 美国反托拉斯法中有关搭售的规定第20-25页
 3.1 《谢尔曼法》第21-22页
  3.1.1 《谢尔曼法》第一条第21页
  3.1.2 《谢尔曼法》第二条第21-22页
 3.2 《克莱顿法》第22-23页
  3.2.1 《克莱顿法》第22页
  3.2.2 《克莱顿法》与《谢尔曼法》在适用上的差别第22-23页
 3.3 《联邦交易委员会法》第23-25页
第四章 搭售的构成要件第25-31页
 4.1 独立产品第25-27页
 4.2 强迫购买搭卖品第27-28页
 4.3 足够的市场力量第28-30页
  4.3.1 市场占有率第28-29页
  4.3.2 产品的独特性第29-30页
 4.4 实质的影响交易量第30-31页
第五章 搭售行为对竞争的影响第31-38页
 5.1 搭售行为对竞争的损害第31-35页
  5.1.1 垄断力延伸(杠杆理论leverage)第31-32页
  5.1.2 制造进入障碍(entry barriers)、排除竞争者(foreclosure)第32-33页
  5.1.3 稳定共谋协议第33页
  5.1.4 规避政府价格管制第33-34页
  5.1.5 掠夺性定价第34-35页
  5.1.6 市场力量的滥用第35页
 5.2 搭售行为对竞争的促进第35-38页
  5.2.1 最经济的销售方式第36页
  5.2.2 保护商誉、控制品质第36页
  5.2.3 用价格差别待遇来提高利润第36-37页
  5.2.4 新市场,新产品的风险分担第37-38页
第六章 搭售的判断理论及其演变第38-46页
 6.1 合理原则第38-39页
  6.1.1 合理原则的定义第38-39页
  6.1.2 合理原则的缺失第39页
 6.2 本身违法原则第39-40页
  6.2.1 本身违法原则的定义第40页
  6.2.2 本身违法原则的缺失第40页
 6.3 搭售行为判断标准的演变第40-46页
  6.3.1 1890年《谢尔曼法》施行至1914年《克莱顿法》公布前第41页
  6.3.2 1914年至1977年第41-43页
  6.3.3 1977年至1990年第43-44页
  6.3.4 1990年以后第44-46页
第七章 构建我国《反垄断法》搭售条款的思考第46-52页
 7.1 构建我国《反垄断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第46-47页
  7.1.1 体现国情,适应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第46-47页
  7.1.2 体现国际通行规则,吸收和借鉴国外反垄断立法的实践经验和成功做法第47页
  7.1.3 体现对外开放,适应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形势第47页
 7.2 搭售的构成要件第47-49页
  7.2.1 结卖品和搭卖品是两个独立的产品(或服务)第47-48页
  7.2.2 出卖方在结卖品市场具有市场优势地位第48-49页
  7.2.3 限制了搭卖品市场的竞争,限制了购买者的交易自由第49页
 7.3 违法搭售的豁免第49-52页
  7.3.1 新兴产业第50页
  7.3.2 必要的安全考虑第50-51页
  7.3.3 善意地保护搭售商品的良好品质和商誉。第51-52页
结论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9页
致谢第59-6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班固辞赋研究
下一篇:新疆保护性农业保证性政策的研究--以洛浦县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