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9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7页 |
1.2 本文主要研究方法 | 第7-8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8-9页 |
第二章 区域经济合作的理论依据 | 第9-13页 |
2.1 区域分工理论 | 第9-10页 |
2.1.1 区域分工简释 | 第9页 |
2.1.2 比较优势理论 | 第9-10页 |
2.1.3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 第10页 |
2.2 区际要素流动 | 第10-13页 |
2.2.1 区际要素流动方式 | 第10-11页 |
2.2.2 要素流动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作用 | 第11-13页 |
第三章 中国区域经济合作中资金、技术流动 | 第13-19页 |
3.1 东部资金、技术向内地流动的必然性 | 第13-14页 |
3.2 资金、技术流动的经济效应分析 | 第14-17页 |
3.2.1 资金、技术流动对东部的经济效应 | 第15-16页 |
3.2.2 资金、技术流动对西部的经济效应 | 第16-17页 |
3.3 东资西进的启示 | 第17-19页 |
第四章 延边地区引进内资现状分析 | 第19-33页 |
4.1 延边地区引进内资的必要性 | 第19-24页 |
4.1.1 增大延边经济总量,实现跨越式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 | 第19-20页 |
4.1.2 经济结构还有待进一步调整的需要 | 第20-21页 |
4.1.3 引进内资,扩大资本、技术投入的需要 | 第21-23页 |
4.1.4 延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体制改革之需要 | 第23页 |
4.1.5 引入品牌企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要 | 第23-24页 |
4.2 延边地区引进内资的现状 | 第24-27页 |
4.2.1 延边地区引进内资成果 | 第24-25页 |
4.2.2 延边地区引进内资规模与到位资金增长率 | 第25页 |
4.2.3 延边地区引进内资的产业结构特点 | 第25-26页 |
4.2.4 引进内资主要地区、合作形式情况 | 第26-27页 |
4.3 延边地区引进内资企业的个案分析 | 第27-30页 |
4.3.1 山东晨鸣集团进入延边的背景及动机 | 第27-29页 |
4.3.2 山东晨鸣集团在延边投资绩效分析 | 第29-30页 |
4.4 引进内资对延边经济的促进作用 | 第30-33页 |
4.4.1 引进内资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建设资金的不足 | 第30页 |
4.4.2 促进延边经济增长,扩充了经济总量 | 第30-31页 |
4.4.3 国有企业改制顺利进行,提高国有企业经济效益 | 第31页 |
4.4.4 推进了延边地区的创新功能和引进了先进的管理体制 | 第31-33页 |
第五章 引进内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3-37页 |
5.1 引进内资的总体规模和质量还不够高,地区发展不平衡 | 第33-34页 |
5.2 我州引进内资的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 第34-35页 |
5.3 引进内资企业经营效益较差 | 第35页 |
5.4 市区之间相互引进项目多,从域外引进项目和资金较少 | 第35-36页 |
5.5 投资软环境建设还不够完善 | 第36-37页 |
第六章 延边地区进一步扩大引进内资的对策建议 | 第37-45页 |
6.1 确立正确的招商引资思路,进一步加大引进内资力度 | 第37-38页 |
6.2 创新引进内资方式 | 第38-39页 |
6.3 大力改善投资软环境 | 第39-40页 |
6.4 要在筛选优势项目上下功夫 | 第40-43页 |
6.5 促进国企改革并注意提高引进内资企业的经营效益 | 第43-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