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6页 |
绪论 | 第16-30页 |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6-19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9-23页 |
三、研究思路和论文结构 | 第23-29页 |
(一)研究思路的出发点 | 第23-26页 |
(二)具体研究思路 | 第26-27页 |
(三)论文结构 | 第27-29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29页 |
五、创新之处 | 第29-30页 |
第一章 循环经济思想的历史追溯 | 第30-53页 |
一、中国古代的人与自然、环保的思想、观点 | 第30-36页 |
(一)“人与自然和谐”和“天人合一”:中国古代的环保观价值观 | 第30-33页 |
(二)“天人合一”观念的历史演变 | 第33-36页 |
二、西方的环境运动到与循环经济 | 第36-52页 |
(一)环境运动的初兴:资源保护运动 | 第36-37页 |
(二)环境运动的再起:卡逊和世界地球日 | 第37-39页 |
(三)现代环境运动的高潮:绿党与激进环境运动 | 第39-44页 |
(四)西方社会的环境思潮 | 第44-52页 |
三、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的循环经济思想 | 第53-80页 |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循环经济思想的指导理念——人与自然的和谐 | 第54-60页 |
(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生活依靠自然界” | 第54-55页 |
(二)社会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媒介 | 第55-56页 |
(三)人同自然界物质能量的变换——依靠劳动 | 第56-59页 |
(四)小结 | 第59-60页 |
二、马恩在分析生产一般时体现出的循环经济思想 | 第60-63页 |
(一)人与自然关系中目光短浅的利己主义 | 第60-62页 |
(二)一般财富生产中的循环经济问题 | 第62-63页 |
三、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体现出的循环经济思想 | 第63-75页 |
(一)资本主义生产中的循环经济相关问题 | 第64-68页 |
(二)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追逐——剥削劳动力、过度利用资源环境 | 第68-69页 |
(三)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追逐——规模化工业生产与科技带来的增值 | 第69-71页 |
(四)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追逐——资本循环中不变资本的节约 | 第71-74页 |
(五)“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技术的“资本主义的应用”与循环经济 | 第74-75页 |
四、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循环经济思想给我们的指导和启示 | 第75-79页 |
五、小结 | 第79-80页 |
第三章 循环经济的运行机理 | 第80-113页 |
第一节 《资本论》中有关循环经济的运行机理 | 第80-93页 |
一、循环经济的内容与原则 | 第80-84页 |
(一)主要内容 | 第80-82页 |
(二)重要原则 | 第82-84页 |
二、《资本论》中有关循环经济运行机理的先声 | 第84-92页 |
(一)《资本论》中的三个系统 | 第84-86页 |
(二)《资本论》中的“3R”思想 | 第86-89页 |
(三)《资本论》中的“循环”思想 | 第89-90页 |
(四)《资本论》中的自然资源价值 | 第90-92页 |
三、小结 | 第92-93页 |
第二节 基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循环经济运行一般机理 | 第93-113页 |
一、市场经济与循环经济运行机理 | 第93-95页 |
二、外部性理论与循环经济运行机理 | 第95-96页 |
三、资源定价理论与循环经济运行机理 | 第96-97页 |
四、公共物品理论与循环经济运行机理 | 第97-98页 |
五、代际分配理论与循环经济运行机理 | 第98-99页 |
六、制度经济学与循环经济运行机理 | 第99-100页 |
七、政府干预与循环经济运行机理 | 第100-104页 |
(一)政府干预理论 | 第100-101页 |
(二)外部性与政府干预 | 第101-103页 |
(三)效益理论与政府干预 | 第103-104页 |
八、制度变迁与循环经济运行机理 | 第104-107页 |
(一)变迁理论 | 第104-105页 |
(二)技术变迁与循环经济 | 第105-106页 |
(三)制度变迁与循环经济 | 第106-107页 |
九、基于社会分工理论的循环经济运行机理 | 第107-109页 |
(一)社会分工理论 | 第107-108页 |
(二)社会分工与循环经济运行 | 第108-109页 |
十、基于产业价值链理论的循环经济运行机理 | 第109-113页 |
(一)产业价值链理论 | 第109-110页 |
(二)产业价值链与循环经济运行 | 第110-113页 |
第四章 循环经济运行的国际经验与我国应用的实证分析 | 第113-148页 |
第一节 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与启示 | 第113-129页 |
一、德国循环经济实践 | 第113-121页 |
(一)发展历程 | 第113-115页 |
(二)法律体系 | 第115-116页 |
(三)政府支持 | 第116页 |
(四)中介组织 | 第116-119页 |
(五)实施效果 | 第119页 |
(六)未来方向 | 第119-120页 |
(七)经验总结 | 第120-121页 |
二、日本循环经济实践 | 第121-126页 |
(一)发展历程 | 第121-122页 |
(二)法律体系 | 第122-124页 |
(三)角色定位 | 第124-125页 |
(四)实施途径 | 第125页 |
(五)政策措施 | 第125-126页 |
(六)经验总结 | 第126页 |
三、其他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实践 | 第126-129页 |
(一)美国社区中的契约安排模式 | 第126-127页 |
(二)芬兰的公众参与模式 | 第127页 |
(三)丹麦的生态工业园区模式 | 第127-129页 |
第二节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难点与实证分析 | 第129-148页 |
一、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因与现状 | 第129-133页 |
(一)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动因 | 第129-130页 |
(二)循环经济发展历程与现状 | 第130-133页 |
二、我国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难题 | 第133-136页 |
(一)主要难点与障碍因素分析 | 第133-136页 |
(二)解决与推进措施 | 第136页 |
三、对目前循环经济运行的实证分析 | 第136-147页 |
(一)农业生态园区的典型实践 | 第136-141页 |
(二)工业生态园区的典型实践 | 第141-142页 |
(三)试点城市——贵阳的典型实践 | 第142-144页 |
(四)试点省——辽宁的典型实践 | 第144-147页 |
四、总结 | 第147-148页 |
第五章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构建与定位 | 第148-196页 |
第零节 | 第148-157页 |
一、发展模式的现实基础 | 第148-149页 |
(一)经济处于快速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 | 第148页 |
(二)经济面临复杂的环境问题 | 第148-149页 |
(三)循环经济实践从工业领域开始 | 第149页 |
二、发展模式的理论依据 | 第149-150页 |
三、航天发展模式的构建 | 第150-157页 |
(一)模式的产生过程 | 第150-154页 |
(二)航天发展模式的主要内涵 | 第154页 |
(三)航天模式的主要特点 | 第154-155页 |
(四)航天模式的推进流程 | 第155-157页 |
第一节 动脉产业生态化模式 | 第157-171页 |
一、生态农业的实现 | 第157-161页 |
(一)生态农业的实施 | 第158页 |
(二)单个农户的实现途径 | 第158-159页 |
(三)农业产业生态园的实现途径 | 第159-160页 |
(四)社会的实现途径 | 第160-161页 |
二、生态工业的实现 | 第161-169页 |
(一)生态工业的实施 | 第161-162页 |
(二)企业的实现途径 | 第162-164页 |
(三)园区的实现途径 | 第164-168页 |
(四)社会的实现途径 | 第168-169页 |
三、生态服务业的实现 | 第169-171页 |
(一)服务主体生态化 | 第169-170页 |
(二)服务途径清洁化 | 第170页 |
(三)消费模式绿色化 | 第170-171页 |
(四)与其他产业生态耦合化 | 第171页 |
第二节 静脉产业资源化模式 | 第171-189页 |
一、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再利用体系 | 第172-182页 |
(一)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现状 | 第172-175页 |
(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75-176页 |
(三)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再利用体系的构建 | 第176-179页 |
(四)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再利用体系的运作 | 第179-182页 |
二、废旧家电回收再利用体系 | 第182-189页 |
(一)废旧家电处理的现状 | 第182-183页 |
(二)废旧家电回收再利用体系的构建 | 第183-189页 |
第三节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定位与推进措施 | 第189-196页 |
一、全国建立统一的组织机构 | 第189页 |
二、确立静脉产业的产业地位 | 第189页 |
三、完善法律体系,提高全社会参与意识 | 第189-191页 |
四、从发展规划入手加强宏观导向 | 第191-192页 |
五、构建循环经济评价体系 | 第192-193页 |
六、建立和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体系 | 第193-196页 |
参考文献 | 第196-208页 |
致谢 | 第208-21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2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