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引言 | 第11页 |
1.2 晶体塑性变形理论研究的历史发展与现状 | 第11-14页 |
1.3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页 |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晶体学基本知识 | 第16-27页 |
2.1 晶体结构与空间点阵 | 第16页 |
2.2 晶胞和晶系 | 第16-17页 |
2.3 晶面指数和晶向指数 | 第17-18页 |
2.3.1 晶面指数(密勒指数)的确定 | 第17-18页 |
2.3.2 晶向指数的确定 | 第18页 |
2.4 典型金属的晶体结构 | 第18-20页 |
2.4.1 面心立方结构(FCC) | 第18-19页 |
2.4.2 体心立方结构(BCC) | 第19页 |
2.4.3 密排立方结构(HCP) | 第19-20页 |
2.5 滑移系的定义 | 第20-21页 |
2.6 极射赤面投影 | 第21-22页 |
2.7 晶粒方位的表示 | 第22-24页 |
2.8 变形梯度 | 第24-26页 |
2.9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晶粒的初始位相 | 第27-31页 |
3.1 平面点集的Voronoi图 | 第27-28页 |
3.2 Voronoi图的几何性质 | 第28-29页 |
3.3 晶粒位向的确定 | 第29-3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四章 Voronoi图的生成算法 | 第31-34页 |
4.1 随机点的生成 | 第31页 |
4.2 Delaunay三角剖分 | 第31-32页 |
4.3 生成 Voronoi图 | 第32-3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五章 晶体滑移运动几何学 | 第34-44页 |
5.1 晶体的开滑条件 | 第35-37页 |
5.1.1 Schmid定律 | 第36-37页 |
5.1.2 最小塑性功原理 | 第37页 |
5.2 晶体的滑移运动学 | 第37-43页 |
5.2.1 单晶体单滑移系的运动学 | 第37-41页 |
5.2.2 单晶体多滑移系的运动学 | 第41-42页 |
5.2.3 晶胞发生滑移时拉伸轴上伸长量的求解 | 第42-4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六章 晶体滑移运动几何学模型系统的开发 | 第44-61页 |
6.1 引言 | 第44页 |
6.1.1 Fortran PowerStation简介 | 第44页 |
6.2 晶体滑移运动几何学模型系统的基本功能 | 第44页 |
6.3 晶体滑移运动几何学模型系统的体系结构 | 第44-45页 |
6.4 拉伸轴相对于整体坐标系的旋转 | 第45-47页 |
6.5 对于由不同方向向量晶胞组成的拉伸轴整体伸长量的求解 | 第47-49页 |
6.6 晶体滑移运动几何学模型系统的开发 | 第49-56页 |
6.6.1 信息输入 | 第49-50页 |
6.6.2 计算滑移运动中涉及到的各种物理量 | 第50-51页 |
6.6.3 确定谁先滑移的 Schmid定律模块 | 第51页 |
6.6.4 确定谁先滑移的最小塑性功原理模块 | 第51-54页 |
6.6.5 计算拉伸轴伸长量,方向向量 | 第54-56页 |
6.7 晶体滑移运动几何学模型系统的开发与设计实例 | 第56-60页 |
6.8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 | 第67-68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