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4页 |
·选题依据及其意义 | 第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断陷湖盆可容空间变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南堡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沉积体系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陆相湖盆可容空间变化规律研究 | 第11页 |
·南堡凹陷高柳地区沙河街组沉积体系研究 | 第11页 |
·南堡凹陷高柳地区沙河街组沉积体系演化规律研究 | 第11页 |
·南堡凹陷高柳地区沙河街组可容空间变化与油气的关系 | 第11页 |
·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完成工作量 | 第12-14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4-20页 |
·地层发育状况 | 第16-18页 |
·构造发育简史 | 第18-20页 |
第3章 陆相湖盆可容空间变化规律研究 | 第20-28页 |
·断陷湖盆可容空间变化的影响因素 | 第21-23页 |
·构造差异沉降对断陷湖盆可容空间的影响 | 第21-22页 |
·沉积物供给对断陷湖盆可容空间变化影响 | 第22页 |
·气候对断陷湖盆可容空间变化的影响 | 第22-23页 |
·断陷湖盆可容空间发育特征 | 第23-25页 |
·不同构造演化阶段可容空间的变化规律 | 第23-24页 |
·同一时期断陷湖盆不同区域可容空间的发育特征 | 第24-25页 |
·高柳地区可容空间变化研究方法 | 第25-28页 |
·沉积相序分析方法 | 第25-26页 |
·古生态方法 | 第26-27页 |
·泥岩颜色 | 第27页 |
·地层厚度 | 第27-28页 |
第4章 南堡凹陷高柳地区沙河街组沉积体系研究 | 第28-69页 |
·沉积相类型及其特征 | 第28-35页 |
·扇三角洲 | 第28-30页 |
·辫状河三角洲 | 第30-34页 |
·湖泊沉积体系 | 第34页 |
·浊积岩 | 第34-35页 |
·高柳地区沙河街组沉积体系演化规律 | 第35-69页 |
·古物源分析 | 第35-42页 |
·单井沉积相分析 | 第42-44页 |
·连井剖面相分析 | 第44-49页 |
·平面相分析 | 第49-67页 |
·沉积砂体分布及演化 | 第67-69页 |
第5章 南堡凹陷高柳地区可容空间演化规律研究 | 第69-81页 |
·沉积相序及泥岩颜色变化法 | 第69-75页 |
·高 8 井 | 第69-72页 |
·高 77 井 | 第72-74页 |
·柳 16 井 | 第74-75页 |
·断层活动性分析法 | 第75-78页 |
·地层厚度分析法 | 第78-79页 |
·可容空间变化及其与油气的关系 | 第79-81页 |
·烃源岩及盖层 | 第79页 |
·储层 | 第79页 |
·运移路径 | 第79-80页 |
·圈闭类型 | 第80-81页 |
第6章 结论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附录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