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22页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滑(斜)坡研究现状 | 第12-20页 |
·滑(斜)坡形成机制及运动学、动力学特征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滑(斜)坡稳定性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滑(斜)坡预报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5-18页 |
·滑(斜)坡治理工程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拟解决问题及研究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区域自然地理及地质环境 | 第22-36页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2页 |
·地形地貌 | 第22-24页 |
·气象水文 | 第24页 |
·地层岩性 | 第24-27页 |
·地质构造背景 | 第27页 |
·水文地质 | 第27-31页 |
·松散岩类孔隙水 | 第29页 |
·断层脉状水 | 第29页 |
·岩溶裂隙水 | 第29-30页 |
·地下水补给 | 第30页 |
·地下水的径流、排泄及动态变化 | 第30-31页 |
·水化学特征 | 第31页 |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 第31-36页 |
·新构造运动背景 | 第31-32页 |
·古地震作用 | 第32-36页 |
第三章 滑坡体工程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 第36-58页 |
·滑坡体基本工程地质特征 | 第36-51页 |
·滑坡成因分析 | 第51-56页 |
·断裂活动(地震)控制的高陡斜坡区滑坡成因 | 第51-54页 |
·高陡的土质边坡区滑坡成因 | 第54-55页 |
·软土的缓坡区滑坡成因 | 第55-56页 |
·滑坡形成的过程演变形式 | 第56页 |
·滑坡稳定性评价 | 第56-58页 |
第四章 滑坡稳定性分析 | 第58-110页 |
·滑坡滑面(带)物理力学参数 | 第58-63页 |
·滑坡体应力—形变场有限元分析 | 第63-100页 |
·X1-X1剖面有限元计算 | 第63-84页 |
·X2-X2剖面有限元计算 | 第84-100页 |
·滑坡稳定性计算分析 | 第100-108页 |
·计算方案 | 第100-101页 |
·计算模型 | 第101-103页 |
·计算参数 | 第103页 |
·计算结果 | 第103-108页 |
·滑坡剩余下滑推力计算 | 第108-110页 |
第五章 木里推覆构造地震与地震诱发滑坡危险性评价 | 第110-133页 |
·木里—盐源推覆构造推覆构造特征 | 第110-117页 |
·木里推覆构造体特征 | 第110-111页 |
·地球物理场特征 | 第111-112页 |
·航磁异常特征 | 第112-113页 |
·地壳结构及物理特征 | 第113-114页 |
·古地磁特征 | 第114-115页 |
·推覆构造的几何、运动、动力学特征 | 第115-117页 |
·推覆构造形成前区域构造演化背景 | 第117-118页 |
·推覆构造产生的机制 | 第118页 |
·木里推覆构造的演化模式 | 第118-122页 |
·木里推覆构造与地震间的关系 | 第122-125页 |
·木里推覆构造地震震源深度分布 | 第125页 |
·木里推覆构造直接导致地震发生的评估分析 | 第125-129页 |
·木里县城滑坡的地层结构 | 第126-127页 |
·推覆构造可能造成的地震级别 | 第127-129页 |
·木里推覆构造(地震)与滑坡的关系 | 第129-133页 |
第六章 滑坡治理建议 | 第133-136页 |
结论 | 第136-137页 |
致谢 | 第137-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40页 |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40-141页 |
工作简历与主要业绩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