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4页 |
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49页 |
·高纯氧化铝性能综述 | 第15-16页 |
·高纯氧化铝制备技术综述 | 第16-41页 |
·高纯氧化铝粉体制备方法综述 | 第17-25页 |
·制备方法及后处理工艺对粉体物化性能的影响 | 第25-41页 |
·制备方法及后处理工艺对形貌的影响 | 第26-27页 |
·制备方法及后处理工艺对团聚状态的影响 | 第27-32页 |
·转相工艺对相变过程的影响 | 第32-38页 |
·制备工艺对氧化铝其它性能的影响 | 第38-40页 |
·高纯氧化铝的提纯 | 第40-41页 |
·高纯超细氧化铝粉体应用综述 | 第41-44页 |
·三基色荧光粉 | 第41页 |
·长余辉荧光(蓄光)材料 | 第41页 |
·集成电路陶瓷基片 | 第41-42页 |
·催化剂载体 | 第42页 |
·人工晶体(激光发生器用红、蓝宝石) | 第42页 |
·等离子体电视等显示器PDP粉 | 第42-43页 |
·发光二极管(LED)衬底材料 | 第43-44页 |
·急冷雾化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44-48页 |
·概述 | 第44-45页 |
·气体雾化 | 第44-45页 |
·水雾化 | 第45页 |
·超声气体雾化 | 第45页 |
·离心雾化 | 第45页 |
·急冷雾化技术在铝及铝合金制备中的应用 | 第45-48页 |
·论文的目的和意义 | 第48-49页 |
第二章 实验 | 第49-54页 |
·实验原料 | 第49页 |
·实验设备及耗材 | 第49-51页 |
·测试设备 | 第51页 |
·实验方案 | 第51-54页 |
第三章 活性铝粉制备及水解反应过程分析 | 第54-110页 |
·活化制粉 | 第54-66页 |
·快速凝固雾化设备介绍 | 第54-55页 |
·雾化参数对粉体粒度的影响 | 第55-62页 |
·雾化过程气体的流场动力学行为 | 第55-57页 |
·雾化压力对粉体粒度的影响 | 第57-58页 |
·离心转盘速率对粉体粒度的影响 | 第58页 |
·导液管突出长度对铝液流量及粉体粒度的影响 | 第58-61页 |
·金属熔体过热度对粒度的影响 | 第61-62页 |
·雾化粉体的氧化率 | 第62-63页 |
·雾化铝粉冷却速率计算 | 第63-66页 |
·影响冷却速度的因素 | 第63-64页 |
·快速凝固过程冷却速率计算 | 第64-66页 |
·雾化过程中的污染问题 | 第66页 |
·水解反应及结晶过程分析 | 第66-108页 |
·水解反应条件 | 第66-67页 |
·水解反应得以发生和进行的原因分析 | 第67-81页 |
·水解反应的热力学研究 | 第67-72页 |
·雾化气体压力、转盘转速对晶粒尺寸和微观应变的影响 | 第72-76页 |
·雾化气体压力、转盘转速对有效温度系数的影响 | 第76-81页 |
·水解结晶过程分析 | 第81-107页 |
·水解反应机制分析 | 第81-96页 |
·冷却速率对铝粉水解反应的影响 | 第96-98页 |
·水解结晶过程产物的形貌变化 | 第98-102页 |
·水解反应过程中比表面积的变化 | 第102-103页 |
·水解结晶过程的粒度变化 | 第103-107页 |
·水解反应产物的性能 | 第107-108页 |
·小结 | 第108-110页 |
第四章 粉体热处理过程分析 | 第110-126页 |
·升温制度 | 第111-121页 |
·脱水温度的确定 | 第111-112页 |
·相变过程研究 | 第112-120页 |
·升温制度 | 第120-121页 |
·热处理过程中粉体性能变化 | 第121-125页 |
·热处理过程中粉体粒径的变化 | 第121-123页 |
·热处理过程中粉体的比表面积变化 | 第123-124页 |
·煅烧过程中粉体的微观形态变化 | 第124-125页 |
·小结 | 第125-126页 |
第五章 粉体粒度及粒度分布控制 | 第126-140页 |
·热处理工艺对粉体粒度及粒度分布的影响 | 第126-131页 |
·实验 | 第126-127页 |
·原料 | 第126页 |
·实验方法 | 第126-127页 |
·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 第127-131页 |
·粒度控制 | 第128页 |
·粒度分布控制 | 第128-131页 |
·粉碎分级工艺对粉体粒度及粒度分布的影响 | 第131-139页 |
·流化床对粉体粒度及粒度分布的影响 | 第132-139页 |
·压力对粉碎的影响 | 第132-134页 |
·压力对涡轮分级的影响 | 第134-139页 |
·产品氧化铝的性能指标 | 第139页 |
·小结 | 第139-140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40-144页 |
附件一 参考文献 | 第144-151页 |
附件二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51-154页 |
附件三 科技查新报告 | 第154-161页 |
附件四 致谢 | 第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