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5页 |
第二章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1 、 植被群落结构的研究 | 第15-17页 |
·、 植被物种组成 | 第15页 |
·、 物种多样性 | 第15-16页 |
·、 植物生活型 | 第16-17页 |
·、 植被群落结构 | 第17页 |
2 、 外部环境因子对植被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17-19页 |
·、 水分 | 第17-18页 |
·、 地形条件 | 第18页 |
·、 温度 | 第18-19页 |
3 、 植物自身生理生态特征对植被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19-20页 |
第三章 、 研究区自然概况 | 第20-27页 |
1 、 研究区地理位置 | 第20页 |
2 、 地貌地形 | 第20-22页 |
3 、 气候特点 | 第22-24页 |
4 、 植被概况 | 第24-27页 |
·、 研究区植被概况 | 第24页 |
·、 人工植被建立之初概况 | 第24-25页 |
·、 人工植被目前概况 | 第25-27页 |
第四章 、 研究方法 | 第27-30页 |
1 、 人工植被结构调查方法 | 第27页 |
2 、 土壤含水量测量方法 | 第27-28页 |
3 、 坡度测量方法 | 第28页 |
4 、 冠层温度测量方法 | 第28页 |
5 、 光合作用测量方法 | 第28-30页 |
第五章 、 结果与讨论 | 第30-71页 |
1 、 人工植被群落组成与结构 | 第30-43页 |
·、 种类组成 | 第30-33页 |
·、 人工植被的种类组成 | 第30-31页 |
·、 不同年限固沙地植被的种类组成 | 第31-33页 |
·、 人工植被演变过程中植物多样性 | 第33-35页 |
·、 植物多样性的测度 | 第33-34页 |
·、 植物多样性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 | 第34-35页 |
·、 植被生活型 | 第35-36页 |
·、 群落的垂直结构特征 | 第36-37页 |
·、 群落的水平结构特征 | 第37-43页 |
·、 不同年代固沙区植被群落特征 | 第38-40页 |
·、 不同微地形条件下植被群落特征 | 第40-43页 |
2 、 人工植被的生长状况及其动态变化 | 第43-46页 |
·、 灌木植物生长状况及其动态变化 | 第43-45页 |
·、 草本植物生长状况及其动态变化 | 第45-46页 |
3 、 土壤含水量与人工植被的关系 | 第46-52页 |
·、 不同年代固沙区土壤含水量与植被群落特征的关系 | 第46-49页 |
·、 不同年代固沙区土壤平均含水量情况 | 第46-48页 |
·、 不同年代固沙区土壤含水量与植被群落特征关系 | 第48-49页 |
·、 不同微地形条件下土壤含水量与植被群落特征关系 | 第49-52页 |
·、 不同微地形条件下土壤含水量情况 | 第49-51页 |
·、 不同微地形条件下土壤含水量与植被群落特征关系 | 第51-52页 |
4 、 温度与人工植被的关系 | 第52-57页 |
·、 不同地表覆被类型表面温度的变化 | 第52-53页 |
·、 不同垂直植被结构表面温度的变化 | 第53-57页 |
·、 不同生长状况下灌木植物--花棒的表面温度变化 | 第53-54页 |
·、 不同固沙区草本植物--雾冰藜表面温度的变化 | 第54-55页 |
·、 不同年代固沙区结皮的表面温度 | 第55-56页 |
·、 流沙表面温度日变化 | 第56-57页 |
5 、 人工植被的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及其动态变化 | 第57-71页 |
·、 不同种灌木植物(柠条和油蒿)的光合作用、蒸腾作用特性 | 第57-62页 |
·、 柠条、油篙叶片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的日变化趋势 | 第57-59页 |
·、 柠条、油蒿叶片胞间CO_2浓度的日变化趋势 | 第59页 |
·、 柠条、油蒿的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日变化趋势 | 第59-60页 |
·、 柠条、油篙气孔限制值日变化趋势 | 第60-61页 |
·、 灌木光合作用、蒸腾作用与灌木层群落结构的关系 | 第61-62页 |
·、 不同年代固沙区灌木植物(柠条、油蒿)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 | 第62-63页 |
·、 不同种草本植物(小画眉草、雾冰藜)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特性 | 第63-67页 |
·、 小画眉草和雾冰藜叶片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的日变化趋势 | 第64-65页 |
·、 小画眉草和雾冰藜叶片胞间CO_2浓度的日变化趋势 | 第65页 |
·、 小画眉草和雾冰藜的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趋势 | 第65-67页 |
·、 降水对草本植物(小画眉草、雾冰藜)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 | 第67-71页 |
·、 降水对小画眉草和雾冰藜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67-68页 |
·、 降水对小画眉草和雾冰藜叶片蒸腾作用的影响 | 第68-69页 |
·、 降水对小画眉草和雾冰藜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 第69-71页 |
第六章 、 初步结论 | 第71-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2-83页 |
作者声明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