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地方经济论文

成渝经济区“第三极”的选择及其一体化发展策略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3页
第1章 绪论第13-21页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3-15页
     ·选题背景第13页
     ·研究意义第13-15页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15-18页
     ·城市群的理论研究第15-17页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第17-18页
     ·成渝经济区城市体系空间结构及相关问题研究第18页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论文研究框架第18-19页
   ·论文研究方法简介第19-21页
第2章 相关范畴的界定及分析第21-25页
   ·有关城市群的概念界定第21-22页
     ·城市群的概念界定第21页
     ·我国城市群的形成的动力机制第21-22页
     ·经济区和城市群的关系第22页
   ·区域空间开发的模式第22-25页
     ·增长极开发模式第23页
     ·点轴开发模式第23-24页
     ·成长三角开发模式第24-25页
第3章 成渝经济区的空间布局分析第25-34页
   ·成渝经济区相关范畴的界定及分析第25-29页
     ·成渝经济区的概念和范围界定第25-26页
     ·成渝经济区的空间布局现状第26-27页
     ·成渝经济区的战略地位第27-28页
     ·成渝经济区的经济发展现状第28-29页
   ·成渝经济区发展的制约因素第29-34页
     ·城市化水平方面第29-30页
     ·城镇空间集聚方面第30-31页
     ·城市综合竞争实力方面第31-34页
第4章 构建成渝经济区"第三极"的战略意义及"第三极"的选择研究第34-52页
   ·"第三极"的相关概念分析第34-37页
     ·佩鲁对增长极的判定原则第34-35页
     ·"第三极"的概念第35-36页
     ·成渝经济区"第三极"的判定标准第36-37页
   ·构建成渝"第三极"的战略意义第37-41页
     ·增长极开发模式是目前最适合成渝经济区的开发模式之一第37-38页
     ·可以强化经济联系,弥补成渝走廊的经济支撑空缺第38-39页
     ·有利于优化城市规模等级结构完善城市空间布局和建设第39-40页
     ·有利于尽快缩短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差距第40-41页
   ·成渝经济区第三极的选择第41-52页
     ·成渝"第三极"的选择应更多地考虑城市群而非单个城市第41-42页
     ·成渝经济区"第三极"的选择第42-52页
第5章 成渝经济区"第三极"的现状及问题分析第52-63页
   ·成渝经济区"第三极"的空间范围及空间布局第52-54页
   ·川南城市群的发展基础及发展现状第54-58页
     ·川南城市群的发展基础第54-55页
     ·川南城市群的经济发展现状第55-58页
   ·川南城市群发展的制约因素第58-61页
     ·城市之间"各自为政,争当领袖"现象仍然存在第58-59页
     ·产业结构不合理,协调程度低下第59-60页
     ·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第60页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尤其缺乏高等级交通路线第60-61页
   ·问题的经济学分析第61-63页
第6章 成渝经济区"第三极"一体化策略研究第63-74页
   ·对区域进行整体规划,明确各城市功能定位第63-65页
   ·努力建设组合城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第65-66页
   ·明确各城市产业分工,形成组合城市错位发展第66-69页
   ·依托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物流信息产业第69-71页
   ·行政干预辅助市场机制,加快构建成渝经济区"第三极"第71-74页
     ·突破行政区划,构建新型区域管理体制第71-72页
     ·构建区域利益协调制度,加快区域协调发展第72-74页
结论第74-76页
致谢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80页
攻读硕士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构建中韩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分析
下一篇:四川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