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中) | 第1-3页 |
| 摘要(英) | 第3-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 ·乳液聚合理论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 ·乳液聚合的技术的新进展 | 第12-15页 |
| ·无皂乳液聚合 | 第13页 |
| ·微乳液聚合 | 第13-14页 |
| ·分散聚合 | 第14-15页 |
| ·无皂乳液聚合的基本成分 | 第15-16页 |
| ·无皂乳液聚合技术发展 | 第16-19页 |
| ·含可乳化共聚单体的无皂乳液聚合体系 | 第17-18页 |
| ·用低分子齐聚物做乳化剂的无皂乳液聚合体系 | 第18页 |
| ·加入助溶剂的无皂乳液聚合体系 | 第18-19页 |
| ·丙烯酸酯及其共聚物乳液 | 第19-20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无皂乳液聚合反应机理及其单体选择 | 第21-33页 |
| ·自由基聚合机理 | 第21页 |
| ·乳液聚合机理 | 第21-27页 |
| ·乳液聚合场所 | 第22页 |
| ·聚合过程模型 | 第22-24页 |
| ·无皂乳液聚合成核机理 | 第24-27页 |
| ·单体选择与配方设计 | 第27-33页 |
| ·单体水溶性的影响 | 第27页 |
| ·单体的Q值、e值及其Tg的影响 | 第27-30页 |
| ·单体赋予乳液聚合物的性能及其均聚物膜的物理性质 | 第30-31页 |
| ·实验方案的选择 | 第31-33页 |
| 第三章 丙烯酸酯无皂乳液聚合研究 | 第33-42页 |
| ·实验药品和仪器 | 第33-34页 |
| ·实验方法 | 第34-35页 |
| ·齐聚物P(BA/AANa)的制备 | 第34页 |
| ·无皂乳液制备 | 第34页 |
| ·分析与测试 | 第34-3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5-40页 |
| ·PH缓冲溶液对乳液聚合的影响 | 第35页 |
| ·齐聚物的实验条件的选择 | 第35-36页 |
| ·聚合反应保温时间对单体转化率的影响 | 第36页 |
| ·无皂乳液聚合正交实验 | 第36-38页 |
| ·官能单体和交联单体用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 第38-39页 |
| ·产品性能指标与表征 | 第39-40页 |
| ·小节 | 第40-42页 |
| 第四章 丙烯酸酯无皂乳液聚合动力学研究 | 第42-53页 |
| ·实验药品和仪器 | 第42-43页 |
| ·实验原理 | 第43-44页 |
| ·实验方法 | 第44-45页 |
| ·试剂处理 | 第44页 |
| ·齐聚物P(BA/AANa)的制备 | 第44页 |
| ·无皂乳液动力学实验过程 | 第44页 |
| ·转化率的测定及聚合反应速率 | 第44-4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5-51页 |
| ·动力学考察范围的选择 | 第45-46页 |
| ·引发剂(KSP)反应分级数的确定 | 第46-47页 |
| ·丙烯酸丁酯(BA)引发剂反应分级数的确定 | 第47-48页 |
| ·丙烯酸-2-乙基己酯(2-EHA)引发剂反应分级数的确定 | 第48-49页 |
| ·乙酸乙烯酯(VAc)引发剂反应分级数的确定 | 第49-50页 |
| ·反应活化能 | 第50-51页 |
| ·小节 | 第51-53页 |
| 结论 | 第53-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6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2-63页 |
| 独创性声明 | 第63-64页 |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