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质学论文--构造地质学论文--大地构造分区论文

松辽盆地保乾三角洲层序地层学及含油气系统研究

引言第1-11页
 一、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6-7页
 二、 主要研究任务和技术路线第7-9页
 三、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及研究成果第9-11页
第一章 区域地质特征第11-22页
 第一节 区域构造位置第11-12页
 第二节 区域构造特征第12-19页
  一、 盆地结构与盖层沉积第12-13页
  二、 叠至关系与基本构造格架第13-14页
  三、 断裂特征第14-15页
  四、 断裂组合样式第15-18页
  五、 断裂活动期次第18-19页
  六、 断裂对油气的控制作用第19页
 第三节 地层特征及生储盖组合特征第19-22页
  一、 地层特征第19-20页
  二、 生储盖组合第20-22页
第二章 层序地层格架建立第22-44页
 第一节 松辽盆地南部地层层序格架第22-29页
  一、 层序级别的划分第22-25页
  二、 各级地层层序单元的判别标志第25-29页
 第二节 保乾地区地层层序格架的建立第29-38页
  一、 地层层序格架建立第29-30页
  二、 地层层序形成机制和模式第30-38页
 第三节 保乾地区层序地层特征第38-44页
  一、 地层层序发育背景第38页
  二、 地层层序特征第38-41页
  三、 层序地层格架内的生储盖组合规律第41-42页
  四、 生储盖组合类型第42-44页
第三章 保乾砂体沉积储层特征第44-76页
 第一节 沉积背景及古物源分析第45-49页
  一、 沉积背景第45-46页
  二、 古物源分析第46-49页
 第二节 保乾地区沉积微相展布及砂体演化第49-66页
  一、 保乾地区沉积相标志第49-53页
  二、 保乾地区两种三角洲沉积模式第53-54页
  三、 保乾地区微相描述第54-60页
  四、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第60-63页
  五、 保乾砂体的演化第63-66页
 第三节 保乾砂体储集特征及评价第66-76页
  一、 保乾砂体岩石学特征描述第66-68页
  二、 成岩阶段划分及特征第68-72页
  三、 储层评价及有利相带预测第72-76页
第四章 保乾地区含油气系统研究第76-106页
 第一节 含油气系统的静态特征描述第76-90页
  一、 烃源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第76-83页
  二、 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气源对比第83-87页
  三、 盖层特征第87-90页
 第二节 含油气系统的划分第90-92页
  一、 油气系统划分原则第90-91页
  二、 保乾地区油气系统划分第91-92页
 第三节 含油气系统的动态特征研究第92-106页
  一、 盆地模拟过程简介第92-98页
  二、 油气系统形成的动态地质作用第98-102页
  三、 油气系统特征的综合描述第102-106页
第五章 大型湖盆向斜区岩性油气藏特征与油气分布规律第106-132页
 第一节 大型湖盆向斜区岩性油气成藏理论的形成第106-110页
  一、 向斜区岩性油藏地质理论探索历程第106-108页
  二、 在湖盆向斜中三角洲前缘相带的主控作用论证第108-109页
  三、 大型湖盆向斜区岩性油气成藏理论要点及论证第109-110页
 第二节 油气水性质第110-114页
  一、 原油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第110-112页
  二、 油田水性质及特征第112-114页
 第三节 油气藏类型与特征第114-119页
  一、 背斜构造油气藏第115-116页
  二、 断块圈闭油气藏第116-117页
  三、 岩性圈闭油气藏第117-118页
  四、 混合型油气藏第118-119页
 第四节 油气成藏期次及成藏过程第119-128页
  一、 传统方法对油气藏形成时间的确定第119-121页
  二、 流体历史分析及油气充注史第121-125页
  三、 自生伊利石K-Ar测年确定油气成藏时间第125-128页
 第五节 油气分布规律与高产富集控制因素第128-132页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建议第132-139页
 一 关于层序地层学方面的主要成果第132-133页
 二 关于油气成藏系统方面的主要成果第133-135页
 三 勘探潜力和勘探部署第135-137页
 四、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第137-139页
参考文献第139-145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45-146页
致谢第146页

论文共1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酸枣种质资源果实营养成份分析及种质评价
下一篇:Th1/Th2细胞在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的免疫应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