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引言 | 第13-15页 |
第一章 光致产氢均相催化体系的研究进展 | 第15-45页 |
·光致产氢均相催化体系模型及其工作原理 | 第15-18页 |
·光致产氢均相催化体系模型 | 第15-16页 |
·光致产氢均相催化体系中所涉及的基本光化学理论 | 第16-18页 |
·光致产氢均相催化体系中光敏剂的发展 | 第18-28页 |
·多吡啶金属配合物作为光敏剂在光致产氢体系中的应用 | 第18-24页 |
·金属卟啉作为光敏剂在光致产氢体系中的应用 | 第24-26页 |
·有机染料作为光敏剂在光致产氢体系中的应用 | 第26-28页 |
·光致产氢均相催化剂的发展 | 第28-36页 |
·氢酶及其结构模型作为催化剂在光致产氢体系中的应用 | 第29-32页 |
·钴肟配合物作为催化剂在光致产氢体系中的应用 | 第32-36页 |
·具有光致产氢功能的分子器件的研究进展 | 第36-43页 |
·基于贵金属催化剂的光致产氢分子器件 | 第37-39页 |
·基于非贵金属催化剂的光致产氢分子器件 | 第39-43页 |
·本论文的选题背景和依据 | 第43-45页 |
第二章 以[2Fe2S]模型配合物为催化剂的光致产氢体系的研究 | 第45-65页 |
·引言 | 第45-46页 |
·实验部分 | 第46-53页 |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46-47页 |
·配合物F1和F2的合成与表征 | 第47-49页 |
·配合物F3的合成与表征 | 第49-50页 |
·配合物F4的合成与表征 | 第50页 |
·光敏剂[Ru(bpy)_3](PF_6)_2的合成 | 第50-51页 |
·光敏剂[Ir(ppy)_2(bpy)](PF_6)的合成 | 第51页 |
·光催化实验及仪器 | 第51-52页 |
·用于定量检测氢气的外标曲线的建立 | 第52-5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3-64页 |
·[Ir(ppy)_2(bpy)](PF_6)的光谱和电化学性质 | 第53-54页 |
·TEA对Ir[(ppy)_2(bpy)]~+配合物的荧光淬灭 | 第54-55页 |
·Ir[(ppy)_2(bpy)]~+和[2Fe2S]配合物构成的光致产氢催化体系的研究 | 第55-56页 |
·光致产氢均相催化体系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56-60页 |
·[2Fe2S]配合物结构对产氢体系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60-61页 |
·光致产氢均相催化体系失活原因的探究 | 第61-62页 |
·Ir[(ppy)_2(bpy)]~+和[2Fe2S]配合物光致产氢机理的研究 | 第62-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三章 以新型钴肟配合物为催化剂的光致产氢体系的研究 | 第65-78页 |
·引言 | 第65-66页 |
·实验部分 | 第66-67页 |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66页 |
·配合物C1和C2的合成 | 第66-67页 |
·催化实验及仪器 | 第6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7-76页 |
·反应条件对体系催化产氢性能的影响 | 第67-69页 |
·钴肟配合物中不同桥环结构对体系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69-70页 |
·光致产氢均相催化体系稳定性的研究 | 第70-71页 |
·膦配体的加入对体系催化产氢活性的影响 | 第71-72页 |
·产氢体系中电子转移途径的研究 | 第72-74页 |
·新型钴肟催化剂光致产氢机理的研究 | 第74-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四章 玫瑰红染料(RB)与钴肟配合物构成的非贵金属的光致产氢催化体系的研究 | 第78-95页 |
·引言 | 第78-79页 |
·实验部分 | 第79-82页 |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79-80页 |
·钴肟配合物C3的合成 | 第80页 |
·钴肟配合物C4的合成 | 第80页 |
·钴肟配合物C5的合成 | 第80-81页 |
·钴肟配合物C6的合成 | 第81页 |
·光催化实验及仪器 | 第81-8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2-93页 |
·反应条件对体系催化产氢性能的影响 | 第82-85页 |
·钴肟配合物结构对体系催化产氢性能的影响 | 第85-86页 |
·光致产氢均相催化体系稳定性的研究 | 第86-87页 |
·产氢体系中涉及的电子转移反应热力学分析 | 第87页 |
·产氢体系中RB与环状钴肟配合物之间电子转移反应的研究 | 第87-89页 |
·产氢体系中RB与笼状钴肟配合物之间电子转移反应的研究 | 第89-92页 |
·钴肟配合物光致催化产氢机理的研究 | 第92-93页 |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第五章 金属卟啉和钴肟配合物组成的非贵金属光致产氢分子器件的研究 | 第95-118页 |
·引言 | 第95-96页 |
·实验部分 | 第96-103页 |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96-97页 |
·钴肟配合物前体[Co(dmgH)(dmgH_2)Cl_2]的合成 | 第97页 |
·钴肟配合物[Co(dmgH)_2(Py)Cl]的合成 | 第97-98页 |
·不对称卟啉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合成 | 第98-101页 |
·分子器件D1的合成与表征 | 第101-102页 |
·分子器件D2的合成与表征 | 第102页 |
·分子器件D3的合成与表征 | 第102页 |
·分子器件D4的合成与表征 | 第102-103页 |
·分子器件D5的合成与表征 | 第103页 |
·光催化实验及仪器 | 第10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03-117页 |
·分子器件D1-D5的制备与表征 | 第103-104页 |
·分子器件D1-D5的光谱性质研究 | 第104-107页 |
·分子器件D1-D5的电化学及热力学分析 | 第107-109页 |
·TEA与分子器件D1-D5在溶液中的弱配位作用 | 第109-112页 |
·分子器件D1-D5的光致产氢产氢性能研究 | 第112-115页 |
·催化体系光致产氢机理的研究 | 第115-117页 |
·本章小结 | 第117-118页 |
结论 | 第118-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3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31-134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134-135页 |
致谢 | 第135-136页 |
作者简介 | 第136-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