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课题的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1.4 本文结构 | 第13页 |
1.5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2章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分析 | 第14-24页 |
2.1 高等教育大众化涵义 | 第14-18页 |
2.1.1 何谓高等教育大众化 | 第14-15页 |
2.1.2 高等教育大众化特征 | 第15-16页 |
2.1.3 大众化量的增长与本质解析 | 第16-18页 |
2.2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现状审视 | 第18-23页 |
2.2.1 启动原因的经济需要性 | 第18-19页 |
2.2.2 启动进程的暂短性 | 第19-21页 |
2.2.3 原精英机构的扩张性 | 第21-22页 |
2.2.4 地域差异的巨大性 | 第22-2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高等教育大众化对德育工作的挑战 | 第24-40页 |
3.1 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前德育存在的问题 | 第24-27页 |
3.1.1 德育目标“高大空” | 第24-25页 |
3.1.2 德育内容简单政治化 | 第25-26页 |
3.1.3 德育方式的简陋 | 第26页 |
3.1.4 德育评价的扭曲 | 第26-27页 |
3.2 高等教育急剧扩招对德育工作的挑战 | 第27-30页 |
3.2.1 高校急剧扩招 | 第27-28页 |
3.2.2 扩招给德育工作提出的挑战 | 第28-30页 |
3.3 后勤社会化对德育工作的挑战 | 第30-32页 |
3.3.1 后勤社会化的实现 | 第30-31页 |
3.3.2 后勤社会化所引发新情况 | 第31-32页 |
3.4 师生关系的异化对德育工作的挑战 | 第32-33页 |
3.5 收费力度增大对德育工作的挑战 | 第33-36页 |
3.5.1 高校收费力度增大 | 第33-35页 |
3.5.2 收费力度大给德育工作带来难点 | 第35-36页 |
3.6 就业难度加大对德育工作提出的挑战 | 第36-37页 |
3.7 大众化对德育工作挑战的补充 | 第37-39页 |
3.7.1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冲突 | 第37-38页 |
3.7.2 社会批判与社会功利的冲突 | 第38页 |
3.7.3 国家、社会本位与学生本位的冲突 | 第38-39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明晰大众化过程中的德育理念 | 第40-48页 |
4.1 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德育观 | 第40-45页 |
4.1.1 人的生存实践观 | 第40-42页 |
4.1.2 多层次的目标观 | 第42页 |
4.1.3 主体性的对象观 | 第42-43页 |
4.1.4 人文关怀的内容观 | 第43-44页 |
4.1.5 多样化的方法观 | 第44-45页 |
4.2 精英化与大众化过程中德育观差别 | 第45-47页 |
4.2.1 评价标准不同 | 第45-46页 |
4.2.2 教育目的不同 | 第46页 |
4.2.3 二者的范围不同 | 第46-4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5章 建构适应大众化过程中德育工作内容 | 第48-58页 |
5.1 突出仁爱精神,培养爱的品质 | 第48-49页 |
5.2 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化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 第49-50页 |
5.3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弘扬培育民族精神 | 第50-52页 |
5.3.1 深入开展民族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 | 第50-52页 |
5.3.2 抓住培育民族精神的有利时机 | 第52页 |
5.4 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 | 第52-53页 |
5.5 注重创新精神,培育就业创业能 | 第53-54页 |
5.5.1 注重创新精神 | 第53页 |
5.5.2 培育就业和创业能力 | 第53-54页 |
5.6 坚持法治教育,培育法制纪律观念 | 第54-55页 |
5.7 增强诚信教育,培育信用品质 | 第55-57页 |
5.7.1 健全相关制度法律体系,提高“失信”成本 | 第56页 |
5.7.2 与传统文化相结合,鼓励诚信行为 | 第56-57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6章 创新适应大众化过程中德育工作方式 | 第58-75页 |
6.1 适应创新德育工作方式的必要条件 | 第58-61页 |
6.1.1 完善德育工作队伍建设 | 第58-59页 |
6.1.2 加强德育工作的领导 | 第59-60页 |
6.1.3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 第60-61页 |
6.2 发挥课堂教学在德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 第61-62页 |
6.2.1 “两课”是大学生德育的主渠道 | 第61页 |
6.2.2 形势政策教育是德育的重要途径 | 第61页 |
6.2.3 哲学社会科学课程负有重要职责 | 第61-62页 |
6.3 主动占领高校德育网络新阵地 | 第62-64页 |
6.3.1 网络给德育工作带来的机遇 | 第62-63页 |
6.3.2 加强校园网建设,把握主动权 | 第63页 |
6.3.3 打造网络德育专业队 | 第63-64页 |
6.4 德育工作与心理教育的融合 | 第64-66页 |
6.4.1 专业心理教育与学生工作相结合 | 第65页 |
6.4.2 普测与治疗结合建立团体心理辅导机制 | 第65-66页 |
6.4.3 心理教育的网络互动机制 | 第66页 |
6.5 德育工作彰显体验育人 | 第66-72页 |
6.5.1 自然之境的道德体验 | 第67-68页 |
6.5.2 专业之境的道德体验 | 第68-70页 |
6.5.3 生活之境的道德体验 | 第70-71页 |
6.5.4 体验育人的实践环节 | 第71-72页 |
6.6 德育工作体现环境育人 | 第72-73页 |
6.7 德育工作体现氛围育人 | 第73-74页 |
6.7.1 营造良好校园舆论氛围 | 第73-74页 |
6.7.2 打造和睦的人际氛围 | 第74页 |
6.8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结论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作者简介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