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前言 | 第9-14页 |
一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0-12页 |
三 文章立意 | 第12-14页 |
第一章 保护主义与工业革命 | 第14-23页 |
第一节 汉密尔顿的保护主义思想 | 第14-17页 |
第二节 高关税壁垒的建立 | 第17-18页 |
第三节 工业革命的成功 | 第18-23页 |
第二章 保护主义与国内消费 | 第23-28页 |
第一节 国内工业原料和民用生活用品的短缺 | 第23-24页 |
第二节 关税政策的制定 | 第24-26页 |
一 《麦金莱关税法案》 | 第24-25页 |
二 《威尔逊--高曼关税法案》 | 第25-26页 |
第三节 关税政策实施的效果 | 第26-28页 |
第三章 保护主义与市场扩张 | 第28-46页 |
第一节 以“互惠贸易”战略挺进欧洲市场 | 第28-38页 |
一 互惠贸易战略的选择 | 第29-31页 |
二 在互惠贸易中寻求单边利益 | 第31-38页 |
第二节 以“无条件最惠国”争夺全球市场 | 第38-46页 |
一 互惠贸易战略到“无条件最惠国”的转变 | 第39-44页 |
二 美英在国际市场的合作与竞争 | 第44-46页 |
第四章 美国保护主义的评价 | 第46-55页 |
第一节 保护主义历史作用的总结 | 第46-47页 |
第二节 保护主义推行的经验和教训 | 第47-52页 |
一 经验 | 第47-49页 |
二 教训 | 第49-52页 |
第三节 保护主义对日后贸易政策的影响 | 第52-55页 |
一 保护主义的崩溃导致RTAA(互惠贸易协定)的产生。 | 第52-54页 |
二 在二战以后美国的贸易政策中,保护主义仍时而沉渣泛起。 | 第54-55页 |
附表 | 第55-57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后记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