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 第1-15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6-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7-13页 |
1.2.1 国际竞争力研究现状 | 第7-10页 |
1.2.2 电通设备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3 R&D能力与国际竞争力关系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4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12-13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特点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影响电通设备业国际竞争力因素分析 | 第15-25页 |
2.1 产业国际竞争力来源理论 | 第15-20页 |
2.1.1 国际贸易理论 | 第15-17页 |
2.1.2 竞争优势理论 | 第17-20页 |
2.2 影响电通设备业国际竞争力因素分析 | 第20-24页 |
2.2.1 电通设备业的一般特征 | 第20-21页 |
2.2.2 电通设备业的竞争特征 | 第21-23页 |
2.2.3 影响电通设备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 第23-2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电通设备业R&D能力对其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 第25-36页 |
3.1 R&D能力的界定 | 第25页 |
3.2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定义 | 第25-27页 |
3.3 电通设备业 R& D能力与其国际竞争力关系研究 | 第27-31页 |
3.4 电通设备业R&D能力对其国际竞争力作用过程研究 | 第31-35页 |
3.4.1 电通设备业R&D能力对生产要素条件的影响 | 第31-33页 |
3.4.2 电通设备业R&D能力对同业竞争因素的影响 | 第33-3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基于我国电通设备业的实证研究 | 第36-53页 |
4.1 实证方法 | 第36页 |
4.2 指标体系 | 第36-40页 |
4.2.1 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 | 第36-38页 |
4.2.2 R&D能力代表指标 | 第38-39页 |
4.2.3 生产要素条件、产业结构代表指标 | 第39-40页 |
4.2.4 采用的实证指标 | 第40页 |
4.3 实证样本及描述性分析 | 第40-42页 |
4.3.1 实证样本 | 第40-41页 |
4.3.2 描述统计分析 | 第41-42页 |
4.4 实证模型 | 第42-43页 |
4.4.1 相关关系模型 | 第43页 |
4.4.2 作用过程模型 | 第43页 |
4.5 回归结果 | 第43-50页 |
4.5.1 相关关系模型的回归结果 | 第44-45页 |
4.5.2 作用过程模型的回归结果 | 第45-47页 |
4.5.3 回归结果的检验 | 第47-50页 |
4.6 实证结果分析 | 第50-52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 | 第53-57页 |
5.1 本文结论 | 第53页 |
5.2 研究的不足 | 第53-54页 |
5.3 对策建议 | 第54-57页 |
5.3.1 政府层面的建议 | 第54-55页 |
5.3.1 企业层面的建议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4页 |
附录1: 各指标趋势图 | 第64-65页 |
附录2: 两因素分析图 | 第65-68页 |
附录3: 有关指标解释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70-71页 |
原创性声明 | 第71页 |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