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导言 | 第1-11页 |
·研究的缘起 | 第6-7页 |
·相关研究现状及本研究的重点 | 第7-8页 |
·相关研究现状 | 第7-8页 |
·本研究重点 | 第8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8-9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9-11页 |
第2章 公共旅游资源“三权分离”管理模式内涵及其适用对象 | 第11-26页 |
·产权和公共旅游资源产权 | 第11-14页 |
·产权 | 第11-13页 |
·公共旅游资源产权 | 第13-14页 |
·公共旅游资源产权现存的问题 | 第14-18页 |
·“三权分离”模式的内涵 | 第18-20页 |
·“三权分离”模式的提出 | 第19页 |
·“三权分离”模式的内涵 | 第19-20页 |
·“三权分离”管理模式的适用对象 | 第20-24页 |
·我国公共旅游资源的分类 | 第20-22页 |
·“三权分离”管理模式的适用对象 | 第22-24页 |
·公共旅游资源实行“三权分离”管理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24-26页 |
第3章 案例分析-碧峰峡模式研究 | 第26-34页 |
·碧峰峡模式 | 第26-27页 |
·碧峰峡的基本情况 | 第26页 |
·万贯集团介入碧峰峡的过程 | 第26-27页 |
·万贯集团与碧峰峡模式 | 第27-28页 |
·碧峰峡模式的含义 | 第27页 |
·碧峰峡模式存在的争议 | 第27页 |
·碧峰峡模式与资源保护、开发 | 第27-28页 |
·万贯集团的经营策略及经营理念 | 第28-30页 |
·经营策略 | 第28-29页 |
·经营理念 | 第29-30页 |
·碧峰峡模式的价值与缺陷 | 第30-34页 |
·碧峰峡模式的示范效应 | 第30-31页 |
·碧峰峡模式的缺陷与不足之处 | 第31-34页 |
第4章 公共旅游资源资产评估方法体系研究 | 第34-45页 |
·自然资源资产评估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34-37页 |
·自然资源资产价值理论演进 | 第34-35页 |
·确定自然资源资产价值的理论和方法 | 第35-37页 |
·公共旅游资源资产价值的特征 | 第37-39页 |
·公共旅游资源资产价值组成 | 第37-38页 |
·公共旅游资源资产价值特征 | 第38-39页 |
·建立公共旅游资源资产评估方法体系 | 第39-45页 |
·公共旅游资源资产价值评估的方法 | 第39-42页 |
·公共旅游资源经营权转让价格确定 | 第42-43页 |
·公共旅游资源资产价值评估体系 | 第43-45页 |
第5章 公共旅游资源“三权分离”管理模式的构建 | 第45-64页 |
·公共旅游资源“三权”的内涵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 第45-49页 |
·公共旅游资源所有权的内涵 | 第45-46页 |
·公共旅游资源经营权的内涵 | 第46页 |
·公共旅游资源行政管理权的内涵 | 第46-47页 |
·公共旅游资源“三权”之间的关系 | 第47-49页 |
·公共旅游资源“三权分离”管理模式的构建 | 第49-52页 |
·“三权分离”管理模式的具体结构 | 第49-50页 |
·“三权分离”管理模式的内涵特征 | 第50-51页 |
·产权管理机构和景区管理机构的职能界定 | 第51-52页 |
·“三权分离”管理模式中的利益关系 | 第52页 |
·公共旅游资源“三权分离”管理模式的实施 | 第52-61页 |
·实施目标 | 第53页 |
·公共旅游资源经营权转让程序 | 第53-61页 |
·经营权转让后“三权”的体现 | 第61-64页 |
·所有权的体现 | 第61-62页 |
·行政管理权的体现 | 第62-63页 |
·经营权的体现 | 第63-64页 |
第6章 公共旅游资源“三权分离”管理模式的支持保障体系 | 第64-68页 |
·构建公共旅游资源立法与规范体系 | 第64-65页 |
·培育和完善公共旅游资源产权交易市场 | 第65-68页 |
结束语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附录 | 第72-78页 |
附录1: 旅游资源赋分标准 | 第72-74页 |
附录2: 景区转让经营权一览表 | 第74-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