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球物理学论文--陆地水文学、水文地理学(水象学)论文--河口、三角洲论文

长江河口九段沙形成发展及演化规律研究

第一章 绪论第1-26页
 1.1 研究意义第13-15页
 1.2 国外河口拦门沙研究进展第15-19页
  1.2.1 水文泥沙第15-16页
  1.2.2 地貌与沉积第16-19页
 1.3 国内河口拦门沙的研究进展第19-21页
  1.3.1 水文泥沙第19-20页
  1.3.2 地貌与沉积第20-21页
  1.3.3 数学模拟及其它第21页
 1.4 选择九段沙为研究对象的缘由及论文框架第21-26页
  1.4.1 缘由第21页
  1.4.2 框架第21-26页
第二章 长江口动力与泥沙特性第26-41页
 2.1 区域背景及河口区分段第26-27页
  2.1.1 区域背景第26页
  2.1.2 河口区分段第26-27页
 2.2 河口区径流特征第27-33页
  2.2.1 来水来沙的年际变化第27-31页
  2.2.2 来水来沙的年内变化第31-33页
 2.3 河口区动力特性第33-39页
  2.3.1 潮汐潮流第33-35页
  2.3.2 余流第35页
  2.3.3 波浪第35-36页
  2.3.4 盐淡水混合第36-39页
 2.4 小结第39-41页
第三章 九段沙的沉积特征第41-71页
 3.1 现代长江三角洲的形成第41-42页
 3.2 九段沙及南北槽的沉积特征第42-63页
  3.2.1 粒度参数第42-43页
  3.2.2 南北槽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变化特征第43-52页
  3.2.3 九段沙表层及短柱状样的粒度变化特征第52-63页
 3.3 九段沙的矿物组合与沉积速率第63-69页
  3.3.1 矿物组合第63-67页
  3.3.2 沉积速率第67-69页
 3.4 小结第69-71页
第四章 GIS与DEM在九段沙研究中的应用第71-78页
 4.1 地理信息系统与数字高程模型第71-74页
  4.1.1 地理信息系统第71-72页
  4.1.2 数字高程模型第72-73页
  4.1.3 GIS和DEM在河口海岸地貌分析中的应用第73-74页
 4.2 DEM的建立第74-75页
  4.2.1 计算体积和面积第75页
  4.2.2 生成剖面(Grid→Slice)第75页
  4.2.3 绘图第75页
 4.3 GIS和DEM在九段沙地貌演变研究中的应用第75-78页
  4.3.1 九段沙形成演变研究中的应用第76页
  4.3.2 空间分析第76-78页
第五章 50余年来九段沙演变的定量分析第78-111页
 5.1 九段沙形成前的演变第78-84页
 5.2 1954年后九段沙的演变过程第84-103页
  5.2.1 九段沙形成至江亚南沙出现前的演变过程第84-88页
  5.2.2 江亚南沙形成至与九段沙并沙前的演变第88-95页
  5.2.3 江亚南沙与九段沙并沙后的演变第95-100页
  5.2.4 面积和体积变化第100-103页
 5.3 南北槽的演变过程第103-109页
  5.3.1 南槽的演变过程第106-108页
  5.3.2 北槽的演变过程第108-109页
 5.4 小结第109-111页
第六章 结论第111-114页

论文共1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C80矿渣高强混凝土的试验研究
下一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途径与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