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0页 |
绪论 | 第10-21页 |
1 散落的珍珠--李健吾戏剧成就概貌 | 第10-13页 |
2 李健吾戏剧研究的现状与不足 | 第13-18页 |
3 本文研究思路 | 第18-21页 |
第一章 人性--李健吾戏剧美学的核心 | 第21-33页 |
第一节 李健吾人性观的具体内涵 | 第21-25页 |
1 剖析人性:戏剧美学的核心 | 第21-23页 |
2 “人性”概念的具体内涵 | 第23-25页 |
第二节 李健吾戏剧美学的价值与局限 | 第25-33页 |
1 以独特审美视角提供了崭新的文学经验和文学想象 | 第25-27页 |
2 在功利文艺观主流之外坚持了戏剧艺术自足性,与功利性文艺构成互补格局 | 第27-29页 |
3 对现代人性的探索回应了五四“人的文学”的呼唤 | 第29页 |
4 局限:与时代的疏离感 | 第29-33页 |
第二章 卓越的喜剧成就 | 第33-49页 |
第一节 以人物为核心的性格喜剧 | 第33-40页 |
1 “性格喜剧”的类型定位 | 第33-34页 |
2 塑造具有多重性格内涵的喜剧形象 | 第34-37页 |
3 注重以鲜活的人物性格驾驭情节的发展 | 第37-40页 |
第二节 成熟的喜剧技巧与手法 | 第40-43页 |
1 “三一律”原则与“佳构剧”技巧 | 第40-42页 |
2 多种喜剧手法的综合运用 | 第42-43页 |
第三节 喜剧语言的修辞艺术 | 第43-49页 |
1 机械语言与畸形语言 | 第43-44页 |
2 别具一格的修辞技巧 | 第44-49页 |
第三章 正剧:“心理现实主义”的实验 | 第49-61页 |
第一节 作为正剧的类型特征 | 第49-54页 |
1 正剧与悲剧之别 | 第49-50页 |
2 作为正剧的类型特征 | 第50-54页 |
第二节 “心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拓展 | 第54-61页 |
1 “心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运用 | 第54-56页 |
2 与创作方法相适应的艺术手法的创新 | 第56-58页 |
3 心理戏剧的探索意义 | 第58-61页 |
第四章 中西戏剧资源的创造性吸纳 | 第61-90页 |
第一节 喜剧与莫里哀及民族传统 | 第61-65页 |
1 李健吾喜剧与莫里哀的密切关系 | 第61-64页 |
2 李健吾喜剧与民族戏剧资源的关系 | 第64-65页 |
第二节 传奇剧:南戏与话剧的融合 | 第65-77页 |
1 未完成的《草莽》 | 第65-67页 |
2 “传奇剧”概念辨析 | 第67-69页 |
3 南戏与话剧融合的果实 | 第69-76页 |
4 《贩马记》的改革尝试对话剧民族化的意义 | 第76-77页 |
第三节 莎剧改编:以改编为基础的再创造 | 第77-90页 |
1 李健吾改编剧概况 | 第77-78页 |
2 “灵魂的共鸣”:对莎士比亚的认可与吸收 | 第78-80页 |
3 “中国化”:艺术再创造的核心 | 第80-86页 |
4 莎剧改编的意义 | 第86-90页 |
第五章 舞台、剧坛与文学史中的李健吾 | 第90-107页 |
第一节 舞台与剧坛上的李健吾 | 第90-98页 |
1 主要剧目演出情况 | 第90-93页 |
2 演出状况与艺术成就的反差及原因 | 第93-96页 |
3 李健吾的剧坛地位及其转折 | 第96-98页 |
第二节 文学史视野中的李健吾 | 第98-107页 |
1 十七年时期 | 第98-101页 |
2 新时期 | 第101-103页 |
3 90年代至今 | 第103-104页 |
4 小结 | 第104-107页 |
结语 | 第107-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4页 |
后记 | 第114-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