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致谢 | 第10-11页 |
目录 | 第11-13页 |
前言 | 第13-15页 |
第一章 南海概况 | 第15-20页 |
·现代南海 | 第15-19页 |
·表层环流 | 第15页 |
·表层海水温度和盐度分布 | 第15-17页 |
·南海中部生物通量 | 第17-19页 |
·冰期时的南海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0-22页 |
·研究站位和材料简介 | 第20页 |
·方法 | 第20-22页 |
·样品处理 | 第20-21页 |
·时间序列分析 | 第21-22页 |
第三章 碳酸盐溶解与保存 | 第22-30页 |
·引言 | 第22页 |
·结果 | 第22-23页 |
·讨论 | 第23-29页 |
·碳酸盐旋回 | 第23-28页 |
·轨道时间尺度上碳酸盐溶解和保存与全球冰量的关系 | 第28-29页 |
·小结 | 第29-30页 |
第四章 海水表层温度 | 第30-43页 |
·引言 | 第30-31页 |
·用FP-12E,SIMMAX-28和ANN估算古温度 | 第31-37页 |
·海水表层温度估算结果及评价 | 第31-34页 |
·浮游有孔虫优势种对古温度估算的影响 | 第34-37页 |
·海水表层温度的变化 | 第37-42页 |
·古温度定性指标的选择 | 第37-39页 |
·海水表层温度变化的时间和频率 | 第39-42页 |
·小结 | 第42-43页 |
第五章 上部水体结构和古生产力 | 第43-52页 |
·引言 | 第43页 |
·温跃层变化 | 第43-46页 |
·浮游有孔虫群的证据 | 第44-46页 |
·次表层水种与表层水种氧同位素差异的证据 | 第46页 |
·古生产力 | 第46-48页 |
·东亚季风与上部水体结构和生产力 | 第48-50页 |
·温跃层深度和古生产力变化的周期性 | 第50-51页 |
·小结 | 第51-52页 |
第六章 浮游有孔虫对冰期旋回的响应 | 第52-69页 |
·引言 | 第52页 |
·第四纪浮游有孔虫丰度变化 | 第52-53页 |
·影响浮游有孔虫丰度变化的因素 | 第53-68页 |
·G.ruber,G.Sacculifer和N.dutertrei | 第55-60页 |
·粉红色G.ruber | 第60-61页 |
·Globorotalia menardii和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 | 第61-68页 |
·小结 | 第68-69页 |
第七章 南海南、北上部水体性质分异 | 第69-81页 |
·引言 | 第69页 |
·ODP 1143和1146站氧同位素年龄 | 第69-70页 |
·结果 | 第70-77页 |
·ODP 1143和1146站优势种相对丰度对比 | 第70-71页 |
·120万年来南、北上部水体结构分异 | 第71-72页 |
·古生产力对比 | 第72-77页 |
·讨论 | 第77-80页 |
·120万年前的转折期 | 第77-78页 |
·南、北上部水体结构的冰期-间冰期差异:"跷跷板"模式 | 第78-80页 |
·小结 | 第80-81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99页 |
APPENDIX(附录) | 第99-147页 |
发表论文及参加学术会议一览 | 第147-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