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 第1-22页 |
一、《论语》一书的重要地位及其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论语》学”发展简史 | 第12-17页 |
三、《论语》学研究现状 | 第17-22页 |
第一章 《论语》概论 | 第22-44页 |
第一节 《论语》书名释义 | 第22-27页 |
一、“论语”一名之来历 | 第22-24页 |
二、“论语”释名 | 第24-27页 |
第二节 《论语》的编纂者 | 第27-39页 |
一、前贤之成说 | 第27-31页 |
二、《论语》由子思最后主持编纂成书 | 第31-39页 |
第三节 《论语》篇章的真伪问题 | 第39-44页 |
一、前人的《论语》辨伪 | 第39-41页 |
二、诸说献疑 | 第41-44页 |
第二章 形成时期的《论语》学 | 第44-91页 |
第一节 西汉时期的《论语》传本 | 第44-50页 |
一、西汉时期的《论语》传本 | 第44-45页 |
二、《古论》、《齐论》、《鲁论》探微 | 第45-50页 |
第二节 《论语》学的形成及其原因 | 第50-63页 |
一、《论语》学的形成 | 第50-55页 |
二、《论语》学形成的原因 | 第55-63页 |
第三节 最早的《论语》注解——《论语孔氏训解》 | 第63-68页 |
一、《论语孔氏训解》非伪书辨 | 第63-66页 |
二、训诂以通大义 | 第66-67页 |
三、今日所见最早的两汉《论语》注本 | 第67-68页 |
第四节 别具特色的《论语章句》 | 第68-71页 |
一、包咸及其《论语章句》 | 第68-69页 |
二、“迭诂训于语句之中,绘本义于错综之内” | 第69-71页 |
第五节 兼采今古学的开山之作——《论语训说》 | 第71-74页 |
一、马融注训《古论》 | 第72页 |
二、兼采今古学以释《论》 | 第72-74页 |
第六节 “以古学为宗,兼采今学以附益其义”的《论语郑氏注》 | 第74-83页 |
一、《论语注》的成书与流传 | 第75-78页 |
二、“以古学为宗,兼采今学以附益其义” | 第78-83页 |
第七节 《论语》学的变种——《论语谶》 | 第83-91页 |
一、谶纬论略 | 第83-85页 |
二、《论语谶》的主要内容 | 第85-91页 |
第三章 发展时期的《论语》学 | 第91-130页 |
第一节 《论语》学的发展及其原因 | 第91-99页 |
一、《论语》学发展的表现 | 第91-92页 |
二、《论语》学发展的原因 | 第92-99页 |
第二节 集汉魏《论语》研究之大成的《论语集解》 | 第99-108页 |
一、《论语集解》撰集者考辨 | 第100-101页 |
二、《论语集解》之成书与传本 | 第101-102页 |
三、“数百年讲论之大意,赖以得存” | 第102-103页 |
四、集诸家之善,间下己意 | 第103-106页 |
五、对《论语集解》的评价 | 第106-108页 |
第三节 开玄学释《论》之风的《论语释疑》 | 第108-114页 |
一、援道释《论》 | 第108-113页 |
二、开玄学释《论》之先声 | 第113-114页 |
第四节 “存汉晋经学之一线”的《论语义疏》 | 第114-127页 |
一、《论语义疏》非伪书考 | 第115页 |
二、综合创新的《论语》观 | 第115-118页 |
三、“学贵自得”、“清通简要” | 第118-127页 |
第五节 从《汉志》、《隋志》看《论语》学的发展演变 | 第127-130页 |
第四章 中衰时期的《论语》学 | 第130-151页 |
第一节 《论语》学的中衰及其原因 | 第130-135页 |
一、《论语》学中衰的表现 | 第130页 |
二、《论语》学中衰的原因 | 第130-135页 |
第二节 辨音释义的《论语》专著——《论语音义》 | 第135-143页 |
一、考镜《论语》源流 | 第136-137页 |
二、辨音释义的注释特色 | 第137-143页 |
第三节 以疑经改注名世的《论语笔解》 | 第143-151页 |
一、《论语笔解》的真伪问题 | 第143-145页 |
二、疑经改注的释《论》特色 | 第145-150页 |
三、圣经之羽翼,汉儒之纠绳 | 第150-151页 |
第五章 《论语》对汉魏六朝隋唐政治、教育法律的影响 | 第151-181页 |
第一节 《论语》成为统治者理政、行政的根据 | 第151-160页 |
一、君主理政依据《论语》 | 第151-154页 |
二、臣下上书言政征引《论语》 | 第154-157页 |
三、臣下议政时征引《论语》 | 第157-160页 |
第二节 《论语》在各层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160-173页 |
一、《论语》在太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160-167页 |
二、《论语》在私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167-168页 |
三、《论语》在蒙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168-171页 |
四、《论语》在家教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171-173页 |
第三节 《论语》在法律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173-181页 |
一、《论语》所强调的礼成为制定法律的指导思想 | 第173-176页 |
二、孔子“父子相隐”的思想演变成法律条文 | 第176-181页 |
结语 | 第181-184页 |
参考文献 | 第184-190页 |
后记 | 第1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