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Summary | 第11-13页 |
文献综述 | 第13-40页 |
第一章 植物病毒侵染寄主的细胞病变、病毒复制及病毒转运的研究 | 第14-35页 |
1 植物病毒侵染后寄主细胞的病理学变化 | 第14-21页 |
·病毒粒子 | 第14页 |
·细胞内含体结构 | 第14-18页 |
·柱状内含体 | 第15-16页 |
·细胞核内含体 | 第16页 |
·细胞质无定形体 | 第16-17页 |
·管状或丝状内含体 | 第17页 |
·膜状体 | 第17-18页 |
·细胞和细胞器的病理变化 | 第18-19页 |
·细胞壁的病变 | 第18页 |
·细胞核的病变 | 第18页 |
·细胞质区的病变 | 第18-19页 |
·线粒体的病变 | 第19页 |
·叶绿体的病变 | 第19页 |
·寄主植物的生理学变化 | 第19-21页 |
·病毒侵染对寄主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19-20页 |
·病毒侵染对寄主呼吸作用的影响 | 第20-21页 |
·酶活性和激素水平的变化 | 第21页 |
2 (+)ssRNA病毒在寄主细胞内的复制 | 第21-28页 |
·(+)ssRNA病毒复制机制 | 第21-22页 |
·(+)ssRNA病毒的复制场所 | 第22-24页 |
·细胞质 | 第23页 |
·叶绿体 | 第23-24页 |
·几种(+)ssRNA病毒的基因表达和复制 | 第24-28页 |
·烟草花叶病毒 | 第24-25页 |
·烟草蚀纹病毒 | 第25-26页 |
·豇豆花叶病毒 | 第26-27页 |
·苜蓿花叶病毒 | 第27-28页 |
3 植物病毒在寄主体内的运输 | 第28-35页 |
·胞间运动 | 第29-31页 |
·长距离运输 | 第31-35页 |
·外壳蛋白(CP)在病毒长距离运动中的作用 | 第31-32页 |
·运动蛋白及其它病毒蛋白在病毒长距离运动中的作用 | 第32-33页 |
·寄主因子在病毒长距离运动中的作用 | 第33页 |
·病毒进出维管系统的方式 | 第33-35页 |
第二章 BBWV、SCMV和SrMV研究进展 | 第35-40页 |
1 蚕豆萎蔫病毒(BBWV)的研究概况 | 第35-37页 |
·生物学特性 | 第35-36页 |
·病毒特性 | 第36页 |
·血清学特性 | 第36页 |
·基因组结构 | 第36-37页 |
2 高粱花叶病毒和甘蔗花叶病毒的研究概况 | 第37-38页 |
·生物学特性 | 第37-38页 |
·病毒特性 | 第38页 |
·基因组结构 | 第38页 |
3 选题的意义、研究内容和目标 | 第38-40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38-39页 |
·研究内容和目标 | 第39-40页 |
实验部分 | 第40-81页 |
第三章 蚕豆萎蔫病毒-2的细胞病理生理学研究及病毒复制、转运机制探 | 第41-71页 |
1 材料 | 第41页 |
·毒源 | 第41页 |
·寄主 | 第41页 |
·抗体 | 第41页 |
·试剂 | 第41页 |
2 方法 | 第41-44页 |
·病毒的接种 | 第41-42页 |
·电镜样品的制备方法 | 第42-43页 |
·常规包埋 | 第42页 |
·低温包埋(用于胶体金标记) | 第42页 |
·样品的超薄切片 | 第42-43页 |
·切片的胶体金标记 | 第43页 |
·切片的染色 | 第43页 |
·超薄切片的电镜观察 | 第43页 |
·植株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_2浓度的测定 | 第43-44页 |
3 结果 | 第44-66页 |
·感染病毒后的寄主症状 | 第44页 |
·感染B935分离物的豌豆叶细胞病理变化 | 第44-56页 |
·感染B935分离物的蚕豆叶细胞病理变化 | 第56-61页 |
·感染B935分离物的蚕豆植株光合速率的变化 | 第61-62页 |
·感染B935分离物的昆诺藜叶细胞病理变化 | 第62页 |
·感染PV131分离物的蚕豆叶细胞病理变化 | 第62-63页 |
·感染PV131分离物的昆诺藜叶细胞病理变化 | 第63-65页 |
·健康对照样品的细胞超微结构和金标记对照处理 | 第65-66页 |
4 讨论 | 第66-71页 |
·感染BBWV-2后寄主细胞的异常变化 | 第66-67页 |
·膜结构增生区域 | 第66页 |
·线粒体的增生及结晶状内含物 | 第66-67页 |
·叶绿体的病变及其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67页 |
·感病细胞中病毒粒子的分布 | 第67-69页 |
·管状结构 | 第67-68页 |
·病毒结晶体 | 第68页 |
·线粒体之间的病毒粒子 | 第68-69页 |
·胞间连丝中的病毒粒子 | 第69页 |
·细胞超微病变与病毒株系、寄主植物关系 | 第69-70页 |
·从细胞学的角度推断BBWV-2在寄主细胞内的复制和转运过程 | 第70-71页 |
第四章 SCMV和SrMV的细胞病理变化比较 | 第71-8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1页 |
·病毒和寄主 | 第71页 |
·超薄切片制备及电镜观察 | 第71页 |
2 结果 | 第71-78页 |
·SCMV侵染后玉米叶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 | 第71-73页 |
·SrMV侵染后玉米的细胞超微结构变化 | 第73-76页 |
·健康对照玉米的细胞超微结构 | 第76-78页 |
3 讨论 | 第78-81页 |
·病毒粒子 | 第78页 |
·内含体形态 | 第78页 |
·嗜锇颗粒的变化 | 第78-79页 |
·寄主细胞的其它病变 | 第79页 |
·SrMV的内含体与病毒转运的关系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90页 |
附录Ⅰ: 缓冲液配方 | 第90-91页 |
附录Ⅱ: 染色液配方 | 第91-92页 |
附录Ⅲ: 固定液配方 | 第92-93页 |
附录Ⅳ: 包埋剂配方 | 第93-94页 |
附录Ⅴ: 主要仪器 | 第94-95页 |
硕士期间形成的论文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