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环境植物学论文

有害赤潮藻—棕囊藻属分子分类研究

中文摘要第1-7页
英文摘要第7-9页
1 前言第9-16页
 1.1 棕囊藻生理生态特性第9-11页
 1.2 棕囊藻属分类简史第11-13页
 1.3 棕囊藻属形态特征第13-14页
 1.4 中国海域棕囊藻定种问题和地理来源第14-15页
 1.5 研究目的第15-16页
2 材料与方法第16-23页
 2.1 试剂、仪器及材料第16-17页
  2.1.1 试剂及其来源第16页
  2.1.2 主要仪器第16-17页
  2.1.3 材料及其来源第17页
 2.2 方法第17-23页
  2.2.1 光镜形态观察第17页
  2.2.2 PCR直接测序第17-23页
   2.2.2.1 藻类总DNA的提取第17-18页
   2.2.2.2 18SrDNA和rDNAITS的PCR扩增第18-19页
   2.2.2.3 PCR产物凝胶回收纯化第19-20页
   2.2.2.4 核酸序列测定第20页
   2.2.2.5 数据来源第20-22页
   2.2.2.6 数据处理第22-23页
3 实验结果第23-37页
 3.1 形态观察第23页
 3.2 18s rDNA序列分析第23-29页
  3.2.1 藻株ST3 18SrDNA序列分析第23-26页
  3.2.2 藻株ST2和HK2的18SrDNA序列分析第26-29页
 3.3 rDNA ITS1序列分析第29-34页
 3.4 rDNA ITS序列分析第34-37页
4 讨论第37-42页
 4.1 外类群的选择第37页
 4.2 棕囊藻属分类鉴定研究第37-39页
  4.2.1 传统分类研究第37-38页
  4.2.2 18SrDNA序列分子分类鉴定第38页
  4.2.3 rDNA ITS序列分子分类鉴定第38-39页
 4.3 分子标记手段进行藻种种质资源的快速鉴定第39-40页
 4.4 中国东南海域棕囊藻的地理种源问题第40-42页
5 结论第42页
6 展望第42-43页
参考文献第43-48页
附表第48-54页
附录第54-55页
在学期间科研情况第55-56页
致谢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地理标志的法律保护
下一篇:发展科技中介服务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