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引言 | 第11-12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 ·国内外窄带钢的生产与发展状况 | 第12-13页 |
| ·窄带产品的市场需求分析 | 第13-14页 |
| ·金属再结晶行为在定量化研究方面的进展 | 第14-15页 |
| ·“残留应变”对金属变形抗力的影响 | 第15-17页 |
| ·问题的提出和意义 | 第17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带钢热连轧再结晶规律的研究 | 第17-18页 |
| ·窄带热轧时单位压力的研究 | 第18页 |
| ·带钢热连轧力能参数预报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 第18页 |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 ·变形抗力模型的分析和选择 | 第18-19页 |
| ·轧制力能算法的分析 | 第19页 |
| ·根据C-Mn 钢的再结晶规律对轧制力能计算结果的分析与修正 | 第19-20页 |
| 2 实验方案 | 第20-24页 |
| ·热轧带钢现场的工艺、设备简况 | 第20-21页 |
| ·产品及技术改造状况 | 第21-22页 |
| ·改造后的经济效益 | 第22页 |
| ·改造后社会效益 | 第22页 |
| ·现场试验方案设计 | 第22-24页 |
| 3 窄带热轧过程中变形温度的分析与计算 | 第24-28页 |
| ·轧制过程中的温度变化的分析 | 第24-25页 |
| ·温度计算模型的分析与选择 | 第25-26页 |
| ·轧件和轧辊接触所产生的接触温降 | 第25页 |
| ·塑性变形热效应产生的温升 | 第25页 |
| ·机架间的温降 | 第25-26页 |
| ·计算结果及与实测的比较 | 第26-28页 |
| 4 再结晶规律的研究 | 第28-44页 |
| ·再结晶计算模型的研究 | 第29-34页 |
| ·动态再结晶模型 | 第31页 |
| ·亚动态再结晶模型 | 第31-32页 |
| ·静态再结晶模型 | 第32页 |
| ·晶粒长大模型 | 第32页 |
| ·平均晶粒尺寸的计算 | 第32-33页 |
| ·终轧后再结晶分数及晶粒大小的计算 | 第33页 |
| ·铁素体转变模型 | 第33-34页 |
| ·再结晶模型的实验修正与验证 | 第34-37页 |
| ·计算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第37-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4页 |
| 5 轧制负荷的研究 | 第44-62页 |
| ·变形抗力的研究 | 第45-48页 |
| ·变形抗力模型的分析与选择 | 第45-46页 |
| ·残留应变对变形抗力的影响 | 第46-48页 |
| ·轧制负荷和电机负荷的研究 | 第48-55页 |
| ·轧制负荷的计算 | 第48-54页 |
| ·电机负荷的计算 | 第54-55页 |
| ·计算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第55-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 6 轧制负荷对产品精度和产量的影响 | 第62-70页 |
| ·窄带热轧时头、尾温度的计算机模拟 | 第63页 |
| ·头、尾厚度的计算 | 第63-66页 |
| ·预设辊缝的计算 | 第63-64页 |
| ·考虑轧辊弹性压扁时轧制压力的解析与计算 | 第64-65页 |
| ·轧件头、尾厚度的计算 | 第65-66页 |
| ·计算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第66-69页 |
| ·轧件头尾温差及厚度差的预报 | 第66-69页 |
| ·预设辊缝 | 第69页 |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 7 软件开发及实用功能设计 | 第70-76页 |
| ·软件开发 | 第70页 |
| ·输入与输出设计 | 第70-72页 |
| ·参数调整设计 | 第72页 |
| ·结果评价设计 | 第72页 |
| ·其它功能设计 | 第72-73页 |
| ·用法说明 | 第73-76页 |
| ·文件 | 第73页 |
| ·力能计算 | 第73-74页 |
| ·结果输出 | 第74页 |
| ·小结 | 第74-76页 |
| 结论 | 第76-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 附录A 精轧机组设备参数表 | 第80-81页 |
| 附录B 现场实测参数表 | 第81-82页 |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