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穗发芽敏感性及其遗传分析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0 前言 | 第8-13页 |
·国内外研究概述 | 第8-12页 |
·影响穗发芽的因素 | 第8-10页 |
·穗发芽的遗传机理 | 第10-11页 |
·抗穗发芽白皮品种的选育 | 第11-12页 |
·试验的意义 | 第12-13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3-16页 |
·试验材料 | 第13-14页 |
·穗发芽敏感性的试验材料 | 第13页 |
·穗发芽遗传效应分析的试验材料 | 第13-14页 |
·配合力分析的试验材料 | 第14页 |
·性状的测定 | 第14-15页 |
·穗发芽敏感性的鉴定 | 第14页 |
·RVA指标测定 | 第14页 |
·α-淀粉酶活性的测定 | 第14-15页 |
·统计分析 | 第15-1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6-34页 |
·穗、粒发芽敏感性分析 | 第16-21页 |
·穗发芽敏感性分析 | 第16-18页 |
·小麦的休眠性分析 | 第18-20页 |
·种子的休眠性和穗发芽的关系 | 第20页 |
·聚类分析 | 第20-21页 |
·小麦的生理生化特性和穗发芽的关系 | 第21-25页 |
·α-淀粉酶活性和穗发芽的关系 | 第21-22页 |
·颖壳包裹程度和穗发芽的关系 | 第22-24页 |
·小麦的糊化特性和穗发芽的关系 | 第24-25页 |
·遗传分析 | 第25-28页 |
·遗传模型检验 | 第25-26页 |
·粒发芽的基因效应估计 | 第26-28页 |
·粒发芽的显性度分析 | 第28页 |
·配合力分析 | 第28-34页 |
·方差分析 | 第28-29页 |
·配合力方差分析 | 第29-30页 |
·一般配合力效应的评估 | 第30-32页 |
·特殊配合力和反交效应评估 | 第32页 |
·相关分析 | 第32-33页 |
·遗传力分析 | 第33-34页 |
3 讨论 | 第34-37页 |
·穗发芽敏感性 | 第34页 |
·小麦生理生化特性和穗发芽的关系 | 第34-35页 |
·穗发芽的遗传特点 | 第35-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4页 |
附表 | 第44-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