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 第1-9页 |
第一章 冯至诗风流变的个案分析 | 第9-21页 |
第一节 冯至诗风流变的特征 | 第9-15页 |
一、 从形而下到形而上 | 第9-11页 |
二、 从主情到主知 | 第11-13页 |
三、 从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 | 第13-15页 |
第二节 冯至诗风流变的机缘 | 第15-18页 |
第三节 冯至诗风流变的启示 | 第18-21页 |
第二章 诗学观念:从主情到主知 | 第21-46页 |
第一节 “诗的本职专在抒情”与“带着脚镣跳舞” | 第21-26页 |
一、 郭沫若等创造社诗人的诗学主张 | 第21-23页 |
二、 闻一多等新月派诗人的诗学主张 | 第23-26页 |
第二节 “诗的动机是在于表现自己与隐藏自己之间” | 第26-32页 |
一、 象征派的诗学观念 | 第27-29页 |
二、 现代派的诗学观念 | 第29-32页 |
第三节 “诗是经验的传达而非单纯的热情的宣泄” | 第32-37页 |
一、 对诗歌与现实关系的认识的调整 | 第32-34页 |
二、 对诗歌本体的认识 | 第34-36页 |
三、 诗人主体的现代意识 | 第36-37页 |
第四节 中国现代新诗从主情到主知演变的特征 | 第37-46页 |
一、 内容上由外倾化的感情过度到内心微妙复杂的情绪,再上升到全面的诗性经验 | 第37-39页 |
二、 主体意识由主观、简单趋于客观复杂化 | 第39-40页 |
三、 表现方式由感情的直抒到显隐适度再到戏剧化的间接表现 | 第40-41页 |
四、 整体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反拨、不断继承、不断超越的过程 | 第41-46页 |
第三章 中西诗学知性因素的渊源 | 第46-65页 |
第一节 西方诗学传统中的知性因素 | 第47-53页 |
第二节 中国诗学传统中的知性因素 | 第53-58页 |
第三节 中西诗学传统知性因素之比较 | 第58-65页 |
第四章 从主情到主知诗歌变化的原因及意义 | 第65-72页 |
第一节 从主情到主知诗歌演变的原因 | 第65-68页 |
一、 中西诗学知性因素的碰撞 | 第65-66页 |
二、 时代社会因素 | 第66-67页 |
三、 诗人自身的因素和诗歌内部发展的规律 | 第67-68页 |
第二节 从主情到主知诗歌演变的意义 | 第68-72页 |
结束语 | 第72-73页 |
主要参考书目 | 第73-75页 |
后记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