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 第1-9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6页 |
1.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6页 |
2. 课题来源 | 第6页 |
二、 研究范围和意义 | 第6-9页 |
1. 研究的方向和范围 | 第6-8页 |
2. 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8-9页 |
1 区域环境特征分析 | 第9-12页 |
1.1 地域范围及地理环境 | 第9页 |
1.2 地方资源 | 第9页 |
1.3 经济发展水平 | 第9-10页 |
1.4 人文底蕴 | 第10页 |
1.5 区域气候特征 | 第10页 |
1.6 山地丘陵地带微观气候特征 | 第10-12页 |
2 区域住居建筑现状解析 | 第12-18页 |
2.1 区域住居建筑的历史变迁 | 第12-14页 |
2.2 传统的朴素生态建筑观 | 第14-15页 |
2.3 住居现状问题分析 | 第15-18页 |
3 从原生走向可持续发展 | 第18-29页 |
3.1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 第18-19页 |
3.1.1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 | 第18页 |
3.1.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 第18-19页 |
3.1.3 区域住居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19页 |
3.2 区域住居营建传统理念和技术中的可持续发展“地域因子” | 第19-22页 |
3.2.1 “天人合一”的思想 | 第19页 |
3.2.2 规则、选址的合理性 | 第19-21页 |
3.2.3 邻里关系的人文关怀 | 第21页 |
3.2.4 传统的适宜性技术 | 第21-22页 |
3.3 现代经济、技术条件对区域住居可持续发展构成因子的影响 | 第22-26页 |
3.3.1 新型的营建系统 | 第23-24页 |
3.3.2 生态价值观的改变 | 第24页 |
3.3.3 相对发达的区域经济 | 第24-25页 |
3.3.4 家庭人口的变化 | 第25页 |
3.3.5 出行方式的便捷和多样 | 第25-26页 |
3.4 区域住居可持续发展的困惑、再生和机遇 | 第26-29页 |
3.4.1 新技术对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影响 | 第26-27页 |
3.4.2 个体行为的利他性 | 第27页 |
3.4.3 居民的心理承受力 | 第27-29页 |
4 区域住居可持续发展适宜性模式 | 第29-44页 |
4.1 支持住居营建的适宜技术 | 第29-33页 |
4.1.1 防潮、除湿、降温的生态方式 | 第29页 |
4.1.2 隔热保温的建筑围护技术 | 第29-30页 |
4.1.3 对日照条件季节变化的针对性措施 | 第30-31页 |
4.1.4 坡屋顶应用的新价值 | 第31页 |
4.1.5 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技术 | 第31-32页 |
4.1.6 能源的综合利用措施 | 第32-33页 |
4.2 住居的适宜性空间形态 | 第33-37页 |
4.2.1 户型设计 | 第33-34页 |
4.2.2 建筑类别 | 第34-37页 |
4.3 住居规模及组成 | 第37-38页 |
4.3.1 住区规模小型化 | 第37页 |
4.3.2 低层高密度的住区结构 | 第37-38页 |
4.3.3 依托郊区集镇,完善配套功能 | 第38页 |
4.4 区间及区内的交通组织 | 第38-39页 |
4.5 从“防灾”到“适灾”的有效途径 | 第39-41页 |
4.5.1 地质灾害以防、避为主 | 第39页 |
4.5.2 气象灾害以预防为主,争取适当利用 | 第39-40页 |
4.5.3 有效杜绝人为灾害 | 第40-41页 |
4.6 对建筑美学观的重新认识 | 第41-42页 |
4.7 有效的政策手段 | 第42-44页 |
4.7.1 价格调控和补偿机制相结合 | 第42-43页 |
4.7.2 限制手段 | 第43-44页 |
5 个案研究 | 第44-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0页 |
插图索引 | 第50-51页 |
后记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