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黄土地貌南北纵向分异与基底古样式及水土流失构造因子研究
一 前言 | 第1-16页 |
1 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2 问题的提出与立题 | 第12-13页 |
3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4 研究方法与程序 | 第13-14页 |
5 工作量统计及说明 | 第14-16页 |
二 研究区概况 | 第16-32页 |
1 范围及对象 | 第16页 |
2 地质环境背景 | 第16-18页 |
2.1 青藏高原隆升构造背景 | 第16-17页 |
2.2 区域构造背景 | 第17-18页 |
3 基底地层 | 第18-24页 |
3.1 中元古界(Pt_2) | 第18页 |
3.2 古生界(Pz_2) | 第18-19页 |
3.3 中生界(Mz) | 第19-24页 |
4 黄土地层 | 第24-27页 |
4.1 第三纪三趾马红土 | 第24-25页 |
4.2 第四纪黄土 | 第25-27页 |
5 黄土地貌分区 | 第27-32页 |
5.1 研究区在全国自然区划中的位置和特点 | 第27-28页 |
5.2 研究区地貌分布 | 第28-32页 |
三 基底构造及古地势样式特征分析 | 第32-37页 |
1 基底岩层构造 | 第32-34页 |
1.1 洛川黄土塬区 | 第32-33页 |
1.2 延安—安塞黄土梁状(为主)丘陵沟壑区 | 第33-34页 |
1.3 绥德—米脂黄土峁状(为主)丘陵沟壑区 | 第34页 |
2 古地势分析 | 第34-35页 |
2.1 洛川塬区 | 第34页 |
2.2 黄土梁区 | 第34页 |
2.3 黄土峁区 | 第34-35页 |
3 小结 | 第35-37页 |
四 数字高程模型分析 | 第37-44页 |
1 原始数据的采集 | 第37页 |
2 扩展数据 | 第37-38页 |
3 成果的输出和表示 | 第38页 |
4 小结 | 第38-44页 |
五 陕北黄土地貌与基底古样式关系模糊综合评判 | 第44-49页 |
1 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 第44-45页 |
2 因子集及评判集的确定 | 第45页 |
3 模糊评判矩阵及因子优势权重的确定 | 第45-46页 |
4 模糊综合评判 | 第46-48页 |
5 小结 | 第48-49页 |
六 陕北黄土地貌与基底古样式非耦合性主因子分析 | 第49-55页 |
1 黄土堆积速率 | 第49-50页 |
2 外力侵蚀作用 | 第50-52页 |
3 黄土断层 | 第52-54页 |
3.1 黄土断层构造概况 | 第53页 |
3.2 黄土断层效应 | 第53-54页 |
4 小结 | 第54-55页 |
七 水土流失与谷坡扩展构造因子分析 | 第55-64页 |
1 黄土崩塌构造因子分析----以洛川塬为例 | 第55-59页 |
1.1 黄土崩塌类型 | 第55-56页 |
1.2 黄土崩塌构造因子分析 | 第56-58页 |
1.3 黄土崩塌区域分布特征 | 第58-59页 |
2 黄土高原地区水系型式及构造因子分析 | 第59-61页 |
2.1 Ⅰ级河流形成的构造因子 | 第59-60页 |
2.2 Ⅱ级河沟道(谷)形成的构造因子 | 第60页 |
2.3 Ⅲ级支毛沟形成的构造因子 | 第60-61页 |
3 黄土高原谷坡扩展模式 | 第61-62页 |
3.1 戴维斯模式 | 第61页 |
3.2 W.彭克模式 | 第61页 |
3.3 洛川塬模式 | 第61-62页 |
4 水土流失重点区位 | 第62页 |
5 小结 | 第62-64页 |
八 总结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1页 |